世纪暴雨|本港渠道抵200年一遇 宁汉豪:指标与新加坡东京看齐
一场世纪暴雨令各区出现严重水浸,防洪工程进程缓慢成为关注点,当中东区排水改善工程料花逾十年。发展局局长宁汉豪今早(16日)在港台节目中承认东区的工程需时特别长,并指市区工程评估较复杂,不同工程项目有其排序。她亦指出,特大暴雨期间,水浸情况并不限于水浸“黑点”。
本港主要渠道设计为承载“200年一遇”雨量,宁汉豪表示,这个防洪标准相对于邻近的新加坡、东京和伦敦完全看齐,“甚至系高过其他呢啲大城市”,反映政府有尝试“超前”去思考。
▼9月14日 暴雨再袭柴湾▼
宁汉豪:一般工程只需花约4至5年 市区工程评估复杂
被问及东区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自2018年渠务署在区议会介绍工程,直至2023年4月方批出年为期8年工程合约,即超过十年才完成工程是否正常,宁汉豪承认工程需时特别长。她解释通常首先有策略规划,如检视全港未来十年需做排水系统的地方,需要耗时多少年;其后对个别工程作顾问研究,因市区工程评估较复杂,顾问研究涉猎范围较大。如在人口密集地方做排水系统可能改变地底设施,工程期间亦影响居民出行,故各项评估需时。她指工程本身,则需花费约4至5年分阶段完成。
对于黄大仙排水系统设计自2015年推出可行性研究,但预计明年才完成,即耗时9年方完成设计是否属正常程序,宁汉豪指每一个项目有其复杂性以及牵涉不同工程项目排序,“其实如果排水工程,无论市区同埋乡郊都系需要。”
▼9月9日 黄大仙中心北馆水浸后满目疮痍▼
世纪暴雨的雨量为“500年一遇”,宁汉豪表示,市区主要渠道设计能处理“200年一遇”大雨,市区分支的渠道则可应付“50年至100年一遇”雨量。她形容这个这个防洪标准相对于邻近的新加坡、东京和伦敦完全看齐,“甚至系高过其他呢啲大城市”,反映政府有尝试“超前”去思考。她指,为了应对极端天气,去年已展开防洪研究,研究当世纪末时遇到更极端情况、海水平面继续上升,渠务设施可以如何设计和部署,期望明年下半年完成,并有初步建议。
特大暴雨水浸不限黑点 连日暴雨难清理渠道
被问及世纪水浸期间,出现多个水浸地方均非以往的水浸“黑点”,或由渠道淤塞引起,宁汉豪解释,水浸“黑点”指即使平日下雨情况,因地势或排水系统承载力不高,水浸规模及严重性高于其他地方。当面临特大暴雨,水浸地方并不局限于“黑点”,而政府安排渠务工程不会局限于“黑点”位置。
她又补充,渠务署、食环署及路政署,都在每次台风或大雨过后循环式清理河道及渠道。她忆述由先前十号台风苏拉袭港后至黑雨降临有大约一星期时间清理,黑雨过后每隔一日,局部地区再有特大降雨量,“就算佢即刻扑咗去清,𠮶个循环可能未曾清晒,佢又嚟啦。”她指除了清理工作,渠务改善工程,街道整洁也重要的。
▼9月14日 红雨下环翠邨停车场再度水浸▼
除黄大仙,柴湾、北区防洪工程进展亦缓慢,部份甚至超过十年仍未完工,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对此表示,政府一直有做排水系统工程,目前有12项工程正展开,而详细工程设计则有18项,分布新界北区、元朗、大埔、黄大仙及东区等。她指由于工程排序需视乎整个政府的公务工程,除排水管外,还有道路工程、土地平整等。她指在特大暴雨期间,检视哪些地区水浸较严重,有助未来工程排序。
▼9月8日早上 黄大仙龙翔道观塘方向再度水浸▼
潘焯鸿撰文宁汉豪比对有误 发展局驳斥错误理解
另外,建筑工程师潘焯鸿今日在社交媒体撰文,质疑宁汉豪将香港渠务排水设计基准直接与新加坡和东京,指出香港每年的降雨量比新加坡和东京高,每月的雨量分布也不同,香港在5至9月的雨季所落的雨并非新加坡和东京可以比较。他指新加坡全年雨量与香港只差20%,但新加坡气候平均,全年都是夏天,雨水几乎是平均的,因此根本不会遇到香港在雨季需要应付的巨量雨水。
发展局晚上在社交媒体撰文反驳,不点名指有关评论是基于对渠务设施设计标准的错误理解。局方指出,每个地方均会按照当地的降雨纪录,经过数学分析,运算出不同重现期的设计雨量,过程中已考虑到当地降雨量的特性,包括降雨强度及时间长短,因此每个地方都以自己的降雨量数据和所选择的重现期设计渠务设施。
局方说,一个重现期为二百年一遇的降雨, 其出现机率为二百分之一,而一个重现期为一百年一遇的降雨,其出现机率仅为百分之一,因此采用重现期为二百年一遇的设计降雨量肯定是一个较高的防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