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香港医科生助力国家医疗援外:为病患重光,促民心相通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牵头的香港共享基金会(基金会),结合香港资源和内地医疗力量,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动医疗及公共卫生人道援助项目。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四年级学生杨卓诗和香港大学医学院四年级学生李蕙岐,早前以基金会实习生的身份,前往老挝及柬埔寨两地,参与免费帮助当地病患进行手术的“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两人最为难忘病人重获光明后,请求工作人员脱下口罩,以看清样貌再一一致谢的场景。她们不但在实习中实践了从小希望从事国际人道救援工作的理想,更加感慨项目把不同背景人士联系起来,为同一目标工作,实现民心相通。
赴老挝柬埔寨实践理想
杨卓诗从小就热爱人道救援工作,中学时期已经到访柬埔寨孤儿院做义工;入读大学后得悉共享基金会提供年轻人到海外从事人道救援工作的机会,毅然申请实习。她在今年四月到柬埔寨波罗勉省实习十天,协助盘点及运送物资等。白内障在香港是个小手术,但她感言,要为当地病人完成手术并非易事,因为条件有限,“工作充满挑战,物资整理争分夺秒,亦非常考验体力,还须要克服语言障碍及在医院停电时作出应变等。”
因年龄差距及医疗体制不同,杨卓诗曾担心与内地医疗队的磨合。在同食同住十天后,她发现来自广西的医疗队专业水平很高,又十分平易近人。医生和护士都很积极教导她使用眼科仪器,如裂隙灯、眼压计,并鼓励她为患者检查眼睛。她连连道谢:“感谢医疗队让我到手术车上近距离观察白内障手术,并遂一讲解每个步骤,让我大开眼界。”
项目结缘体现民心相通
杨卓诗最难忘的是,当她刚刚学习如何使用裂隙灯检查病人白内障情况,便为一名八旬婆婆检查,而她的病况也比较严重;幸而在完成手术后,婆婆重获光明,离开医院前特意前来紧紧握着她的手,跟她道谢。“能这样直接、近距离地帮助病人,跟他们建立关系,感到好有满足感,也实现了小时候的理想。”更令她感慨的是,“项目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系起来——中国内地医疗队、基金会香港同事、柬埔寨当地的同事和志愿者,原本互不相识,但因项目结缘,为同一个目标工作,正是‘民心相通’的体现。”
李蕙岐读中学时已立志从医,并希望能够到访不同国家帮助有需要的人,而非只在香港诊所做医生。她在港大医学院的“增润年”下半年到共享基金会实习,并在今年三月至五月分别参与老挝及柬埔寨的救援工作,协助广西医疗队为病人进行眼科检查,并为他们分担量血压、血糖、眼压等术前准备。除了医疗相关的涉猎,她更深入地了解到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白内障手术的各个环节,参与医疗物资点算、场地布置、宣传等工作。
难忘病人重光逐一致谢
两次实习经历,令李蕙岐意识到,即使医术高明也未必足够医治病人,因为在人道救援工作中,事前的准备及一些非医疗的工作,可能比医术更重要。“没有当地的翻译同事协助,医生护士有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到语言不通的场景里;物资有一件不齐全,就可能一台手术也开始不了。”她和基金会工作人员、医疗队成员,曾经深入波罗勉省乡村宣传项目,成功招募更多适合接受手术的病人——这也令她明白宣传工作的重要。
李蕙岐说,最难忘有病人重见光明后,特意上前请求在场人士逐一脱下口罩,希望看清帮助他重获新生的工作人员的样貌,然后一一致谢。她认为团队合作十分重要,“要克服所有困难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就未必可以事成。”
鼓励青年助力国际救援
为鼓励年轻人提供参与国际人道援助工作,共享基金会每年都会招募实习生及义工,而且不需具备医学或公共卫生背景。共享基金会副项目总监杜沛欣表示,基金会处理的事务繁多,物流运输、数据分析及宣传等工作均需要不同背景的人才,“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工作,当地的生活条件及配套设施与香港有很大差距。有意参与实习的同学们最重要是要能吃苦,也愿意一起与团队解决问题,因为我们经常面对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杜沛欣续指,基金会自去年九月起已在老挝、柬埔寨与吉布提三国启动“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至今完成逾2,500宗免费白内障手术;而基金会计划下半年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及毛里塔尼亚开展相关项目,“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基金会期望今年内在五个项目国完成约9,600例手术,让更多人重见光明,助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