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人情味|黄浩然、蔡晓慧化身“一日楼长”石硖尾邨连系街坊
近年有不少新公共屋邨相继落成或重建,而不少市民都希望有机会上楼,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搬屋、装修、适应新生活等,并不是想像中容易呢?犹幸在这些新社区,有“楼长”的出现,默默支援街坊的需要,协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生活。日前,艺人黄浩然伙拍泳将蔡晓慧(Sherry)化身“一日楼长”,到石硖尾邨体验“楼长”这个平凡街坊的非凡任务!
石硖尾邨分不同期数重建,部份居民早于15年前入伙,但部份却于最近三年才陆续搬入。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不同需要,因此浩然及Sherry作为这邨的“楼长”,希望以不同服务帮助居民及编织互助网络。
楼座“有心人”逆境见人情
探访有需要的邻里是“楼长”的日常工作之一,当日浩然及Sherry亦不例外,“行孖咇”探访于前年搬到这邨的许伯伯。许伯伯忆述“初到贵境”的情况:“当时完全不认识左邻右里,感觉如在大海一样迷茫!幸好遇到‘楼长’,他们不时致电慰问及探访,又分享很多社区资讯,令我逐渐适应。”许伯伯特别感谢“楼长”于过去两年无惧疫情严峻,仍然持续探望及派发防疫物资。“疫情期间日日在家中对著四面墙,哪怕只是一通电话或一盒口罩,有人关心总觉得安心一点!”
以旧带新 新街坊的“盲公竹”
探访家庭之后,浩然及Sherry马不停蹄到附近摆设街站及带领社区导赏团。Sherry没想到街站人头涌涌:“不少新街坊均表示不熟悉四周环境,希望在街站获取一些有用资讯,例如社区服务及资源等。而在街站帮手的‘楼长’都是这里的‘地头虫’,既熟悉社区又及有丰富的邻里网络,可以成为新街坊的‘盲公竹’。”
“一日楼长” 反思“安乐窝”的定义
浩然完成“一日楼长”后有感而发:“从前我觉得‘家’是代表一间‘屋’或自己的家人,但今日我体会到邻里守望之情同样重要。在石硖尾邨,‘楼长’的帮忙拉近了新旧居民的关系,为社区注入人情味,让大家都住得开开心心!”Sherry补充:“最初以为‘楼长’跟队长或班长一样,要有一些过人之处才胜任。经过这次体验,我观察到‘楼长’有一个共通点 ─ 就是十分热心!原来只要有心,每个人总会有一些可以贡献的地方,如时间、人际网络等,希望更多人愿意为社区踏出一步。”
话你知:社区投资共享基金“楼长”计划
“楼长”的由来可追溯至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期间,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基金)有见当时人心惶惶,邻里关系疏离,便资助社福机构在南区鸭脷洲邨及渔光邨开展“楼长”计划,推动街坊贡献所长关顾邻里,建立互助互惠的文化,让社区更有凝聚力。
有见第一代“楼长”计划成功推行,基金乘势鼓励更多资助计划因应不同的社区需要,开展“楼长”计划。直至目前,基金已于全港不同地区资助超过130个“楼长”计划,“楼长”的踪影遍布新旧公共屋邨、乡村、以至不适切住所等。由邻舍辅导会于石硖尾邨推行的“乐活石硖尾”地区支援网络计划是其中一个“楼长”计划。计划主任罗嘉熙表示:“‘楼长’在这邨担当重要的角色,透过探访、摆设街站、举办定期聚会等,连结新旧街坊,于邨内建立互助网络。”
有关社区投资共享基金
于2002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在社区推行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发展计划,推动市民及社会各界发挥凹凸互补精神,齐心建立跨界别协作平台及社会支援网络,从而建立互助互信、守望相助、社区凝聚力等社会资本,让个人、家庭及组织互相支援,令社区能力得以提升。
基金Facebook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ciif.hk
基金网页:www.ciif.gov.hk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