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格风球|风眼结构照首曝光 飞行服务队定翼机探空助天文台追风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热带气旋尼格来袭,为本港带来近半世纪以来首个11月的八号风球,与本港最接近时仅相距约40公里,高地间中更吹暴风。政府飞行服务队在台风期间,根据天文台提供的资料,派员在所需地点收集气象数据。《香港01》取得相关图片,揭开尼格风眼神秘一面。

▼11月1日 3号风球下大风中夹着雨▼

+1

秋台难测,热带气旋尼格进入南海后最终向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广东沿岸,受尼格及东北季候风的共同影响,本港风力逐渐增强,间中有狂风骤雨。随著尼格靠近广东沿岸,受东北季候风及较凉海水影响,其强度在上周二(2日)逐渐减弱,但当日早上仍普遍吹强风,高地间中吹烈风。

根据天文台与飞行服务队合作的下投式探空资料显示,当日早上尼格中心东侧的风力达到暴风程度,各大电脑模式亦颇为一致地预报尼格会在当日稍后于本港以南150公里内掠过,预料届时尼格的烈风区有机会影响本港。基于当时的气象数据及公众安全考虑,天文台于同日下午1时40分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

根据飞行纪录,政府飞行服务队曾于11月1及2日各派出一架次挑战者605定翼机进行“下投式探空任务”,共动员6位机组人员,并根据天文台提供的资料在所需的地点收集气象数据,亦拍下尼格风眼照片。

政府飞行服务队拍下尼格的风眼照片。(政府飞行服务队提供)

天文台与政府飞行服务队合作追风

翻查资料,天文台与政府飞行服务队自2011年起合作追风,由定翼机载着科学主任直闯移到南中国海北部的热带气旋,收集数据分析。至2016年,飞行服务队新定翼机投入服务,除原机设置的高频气象探测器外,亦添置一套下投式探空系统,可收集大气中不同高度的第一手气象资料,补充传统海面气象观测的不足,有助天文台分析热带气旋的强度和三维结构。

下投式探空技术利用飞机从高空投放下投式探空仪,其内置的气象探测器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会在下降过程中记录不同位置的风向、风速、温度、气压和湿度等气象数据,并透过无线电发射装置传送至飞机。探空仪收集热带气旋附近不同高度的气象资料,特别是接近海平面的风向、风速和气压数据,有助天文台测定风暴位置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