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五成受访街道清洁工有热疾病症状 环团劳团促保障户外工作安全

撰文: 刘梦婷
出版:更新:

本港今年异常酷热,酷热天气日数接连打破纪录,天文台亦预测今日(14日)气温或高达36度,或再刷新最热9月纪录。

环保团体绿色和平与香港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今日发表《酷热天气对街道清洁和防治虫鼠队户外工友的健康影响》调查,发现逾五成受访工人,在过去两个月的酷热天气工作时曾出现热疾病症状;同时有八成受访工人期望,当局须订立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引,保障工人户外工作时,减低中暑风险。两团体促港府适应气候变化,增订针对热疾病的《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提高户外工作者,在酷热天气下的工作保障。

劳工处回复指,根据《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雇主须提供或维持在合理地切实可行范围内属安全和不会危害健康的工作系统,这包括在工作地点实施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雇员在工作时中暑,如没有遵守有关条款最高可处罚款二十万元及监禁六个月。该处指,考虑到香港夏季天气愈来愈热,正根据香港暑热指数制订更具体指引,要求雇主在酷热天气下按照订明的准则,采取所须的预防中暑措施,包括制订适当的工作及休息时间安排,并计划于今年10月咨询各持分者及于明年夏季推出新指引。

绿色和平与香港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发表调查,发现逾半工友在过去两个月酷热天气下曾出现热疾病症状。(刘梦婷摄)

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与绿色和平的共同调查在今年8至9月期间,以问卷形式,访问150名街道清洁工人和防治虫鼠组工人,并实地调查11名工友在酷热天气下的工作环境,及所承受的身体影响。调查发现,近九成受访工人同意或非常同意,过去10年香港天气越来越热(98%);同时有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热天对他们工作有很大或非常大影响(66.7%)。

调查亦发现逾半数受访工人,在过去两个月酷热天气下工作时,曾出现热疾病症状(52.7%),包括量眩、呼吸困难、头痛、体力不支等。

绿色和平与香港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认为,目前劳工处《职业安全及健康条例》未有就预防中暑,订定具体安全标准。至于《酷热环境下工作预防中暑》指引及相关风险评估,亦未足以促使雇主执行预防中暑评估及措施。

大部份受访工人指雇主未有实施预防热疾病措施

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与绿色和平共同调查,大部份受访工友认为在过去两个月的酷热天气期间,大部分雇主未有实施预防热疾病的措施。六成工友表示,雇主未有提供阔边防晒帽(64.6%);九成受访工人表示,雇主未有提供便携式风扇 (90%)。在所有预防热疾病措施的选项当中,只有“提供足够饮用水”一项,有近七成(68%)受访工人称雇主有提供。

香港天主教劳工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干事罗佩珊认为,除提供饮用水之外,其他预防中暑措施,仅列于两份指引之中,法律效力不足以让雇主遵守,足见立法保障员工免受中暑风险的重要性。

萍姐(右)表示,灭虫需背著四公斤重灭虫水、二十多公斤的灭虫器等物品,酷热天气下全副武装常常汗如雨下。甚至生出热痱。(刘梦婷摄)

酷热工作两三小时才休息10分钟 工友萍姐:热到头晕眼花

63岁、在港岛区从事户外防治虫鼠工作的萍姐每周需工作六天,每日工作八个小时。团体今次跟随萍姐实地调查两三个小时内,发现她工作必须戴著口罩、眼罩、防护服等,只能休息五至十分钟,酷暑下热到头晕眼花。

背著四公斤重灭虫水、二十多公斤灭虫器等物品 常生热痱

萍姐表示,灭虫时需背著四公斤重的灭虫水、二十多公斤的灭虫器等物品,酷热天气下全副武装的萍姐常常汗如雨下。近年来身上甚至生出热痱。萍姐忆及,早年曾在南丫岛工作时昏倒,幸而工友扶著照应,休息几分钟后仍得继续工作。

相对幸运的是,萍姐工作的队伍获得补贴,金额供她每日可自行购买最多两只水,然而她的补贴并不普遍,团体走访过的其他地区的工友均没有此项待遇。大多数工友在紧急情况下才能饮用雇主提供的六瓶饮用水,且需自行购买补充。

现时指引不清晰阻吓力不足 促立法使各方有例可循

罗佩珊表示,现行一般性责任条款存在三大漏洞,包括法律效力不足、缺乏清晰要求及安全标准、各方仅参考指引无例可循。

政府最快本月将就《中暑风险评估指引》展开咨询,团体促请政府因应气候变化,针对热疾病订立相应的职安健条例,提高雇主向雇员提供适当防暑安排和装备的法律要求,并将热疾病纳入可补偿职业病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