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日本急起直追办国际艺博会 业界叹被包围:我哋要有危机意识
“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另文体旅局新成立,文艺界及外间关注业内未来发展,著名设计师刘小康认为,内地不乏艺术发展蓬勃的城市,本港需了解自身优势及邻近竞争者,始能发挥所长;典亚艺博创办人及总监黑国强则指,不少亚洲国家积极发展艺术市场,亦急起直追,例如韩国刚顺利举办大型艺博会Frieze Seoul、日本明年亦将有另一国际艺博会,直言本港正被包围,“我哋要有危机意识。”
有观众则指,对官方未将文学纳入讨论及建设文学馆略感失望,有历史学者则提议,应引入教育课程或活动推广书法。
《明报》今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办“香港新坐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多位艺文业界代表参与专题分享。著名设计师刘小康表示,要发展创意产业,除交流以外,亦要抓紧机遇,促成合作。他提到,97年回归前后以至约2010年,本港于创意产业具国际性,惟随后新意欠奉,“畀人追过咗,我哋讲承先启后,但有无承先到呢?”
他又谓,自己从事设计行业,明暸置身其中,需要清楚市场需求及竞争,放诸本港艺术文化定位,则需了解自身优势,“(内地)12亿人口,点会靠你咁细嘅香港做中外文化艺术中心?”他提到,北京及上海的艺术发展蓬勃,南京及苏州亦愈战愈强,他认为据其个人大胆假设,本港或被视为大湾区内中外文化艺术中心的对外窗口。他续指,大湾区既是同伴,但倘本港未能融入,则面临最强竞争。他以深圳为例,对方有十大文化基建,不容忽视,认为本港应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帮到大湾区嘅话,等于开拓5000万人口。”
典亚艺博创办人及总监、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成员黑国强则指,本港自开埠以来,已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目前则要重点强化及为创意产业“启后” 。不过,他又明言,本港缺乏艺术公关推广专才,需逐步建立人才库,推动艺术文化前瞻及愿景。除引进外来文化外,“走出去”亦是重中之重,黑国强指,韩国近日主办大型艺博会(Frieze Seoul),获韩星等群星拱照、全力支持,日本亦将举办另一国际艺博会“东京现代”(Tokyo Gendai),面对邻近竞争对手,“香港已经系被人包围。”他又谓,自今年起,外界追赶进程快,“我哋要有危机意识。”
有“戏剧教父”之称的亚洲演艺研究创办人及总监毛俊辉则指,本港要做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则需聚焦当下,而非注视“过去式”,亦要有实质内容及想法,“唔要口号式”,另要重新调整九大及中小艺团资助政策。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立法会议员霍启刚则认为,期盼当局订立清晰绩效指标(KPI),包括资源分配政策。他又提到,港府亦要思考港府资源应否扩展至商界,“系咪只开放畀NGO(非牟利机构),继继唔畀商界呢未来会唔会切实合作?。”
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学术及对外关系)、立法会议员刘智鹏则叹喟道,书法是国粹,“但依家已经无人识揸毛笔。”他认为本港应引入教育课程或活动,“教吓书画或全民拎吓毛笔写吓嘢。”香港当代文化中心创办人及总监黄英琦则谓,主流社会未必认同本港是文化之都,“同圈内认知有好多落差”,认为长远应改革艺团资助政策,否则难持续发展,更遑论推动产业化。她又谓,韩国文化部及教育部有设专责机构,联合推动文化艺术人才互换,认为港府可借镜。
旅发局总干事程鼎一则指,将文化及艺术发展结合是世界大趋势,趁未通关之际,本港可善用时间思考定位。旅发局的海外调查亦显示,旅客已不只追求“食玩买”,更期望有深度及浸淫式旅游体验,包括了解当地文化历史。此外,调查亦显示,“文化之都”是吸引旅客到访因素,惟本港非其中之一,认为可循此方向继续推广及发展。
香港演出业协会副主席许冰心则指,演唱会可展示文化软实力,且本港不少演唱会亦加入传统艺术元素,例如表演艺术及中乐演出,故流行文化及传统艺术互无冲突,盼港府可担任桥梁及考虑推动演唱会旅游(Concert Tourism)。
有台下观众则提到,对一众高官及分享嘉宾并无将本港文学纳入讨论略感失望,他指西九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不时将西九M+与巴黎庞比度(Centre Georges-Pompidou)相提并论,惟对方有设文学馆,且西九文化区发展初期,国家大师饶宗颐亦有倡议建设文学馆,但最终不了了之。他认为,文学是文化灵魂,乏其存在的讨论则显得苍白,“德国、上海,甚至台北都有文学馆,但系香港就受到忽视,文学系孤儿。”
▼ 9月8日 “香港新坐标—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