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表现影响企业集资及存亡 工程师成就不可或缺环保节能环节
近月热浪袭港再次突显全球暖化越趋严重,各国对气候问题关注度提升,尤其讲究大型企业营运或进行生产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近年金融投资机构亦注重企业在环境、社会和管治方面的表现(简称“ESG”),并以此作为评核投资标准之一,以往部分企业以改善ESG表现作为吸引投资者的“宣传工具”,现在它却渐渐成为企业能否获得大型投资者青睐的“生死存亡”准则。工程师在环境部分的工作是举足轻重,特别涉及能源使用的屋宇装备设施,因香港建筑物占全港用电量达90%,故在建筑物实践节能是工程师们的基本目标。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上任工程师学会会长源栢梁
简称“ESG”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被纳入营运准则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笔者视此为嵌入式管理去确保成效,表现的高低更成为金融市场主流投资指标。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是指污染防治、控制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Social)是有关客户、员工关系与福利及影响的利害处理;公司管治(Governance)牵涉商业竞争、伦理、供应链管理以至商誉课题等。香港交易所过去宣布自2016年起所有上市公司均需遵守《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指引》进行报告,否则公司需要公开解释不遵守的原因。
其实“ESG”一词最早估计于80年的美国出现,资料显示,1981年时由全美大型企业执行长组成的商业圆桌会议签署“企业目的”宣言,当中指出企业与社会是共生关系,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企业能否对社会负责任将决定它能不能长久生存,可算是“ESG”出现的最早依据之一。
2004年时联合国发表《Who Cares Win》报告,首次建议将“环境、社会和管治”纳入投资决策或企业经营的评量基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认为,在投资分析框架里面,应该将提升公司对环境的保护、对社会的贡献及企业治理,作为投资经理工作目标之一,认为此举可以对社会、金融市场及个人投资组合等带来正面影响。
此后,“ESG”表现越来越受大型机构重视,尤其在金融市场内,过往不少公司只借此作为提升品牌形象的“工具”,其后此指标演变成企业能否生存的要素,因近年有大型调查发现,若有公司不进行“ESG”评估或评估不达标,有多达49%投资者会因此不投资予该公司,甚至撤资,故做好“ESG”已是企业生死攸关之事。
要改善公司“ESG”表现,在环境保护、节能减碳方面不得不借助工程师等工程界专业人士的帮助,因上市公司每年要进行评估及撰写报告,交代在环保节能及减排减碳等范畴的“成绩表”,而公司在评估哪方面需改善以达至节能等要求,以致评审表现时均需由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处理。为应对持续增加的专门人材需求,各大专院校新增不少涉及相关工作的学士或硕士学位等,包括理大的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和会计及金融学院、城大能源及环境学院、不同院校的短期课程,均有较专门的科目,除了工程上的知识,亦会教授处理相关财务报表的技巧等。
近年本港除私人公司外,不少公营机构亦积极参与此评核,甚至大型医疗机构也投入准备制作“ESG”报告,医院等廿四小时运作的大楼,亦更需要进行相关评估得以检视营运时的可持续性。笔者认为,若越来越多企业重视其“ESG”表现,当局亦致力提倡及大力推动环保及达至碳中和工作,可为整体社会环境带来正面影响,长远为全人类福祉带来莫大益处。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亦刚刚卸任工程师学会会长一职。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