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铁纵火】外国人留月台饮啤酒 专家:抗逆力较强睇戏选前排
两个月前港铁尖沙咀站发生纵火案,列车内火光熊熊,场面一片混乱,惟月台不少乘客没有走避,更有外国人拿著啤酒罐在旁用手机直击。一场事故中,为何会有人冷静得举机拍摄,同时又有不在场的市民感到恐惧、抗拒搭地铁?有灾后辅导专家表示,两类人表现不同可用抗逆力作为解释,现时有专业评估分析个人的抗逆力程度,但简单至去戏院选择座位座位,也可以略知一二。
无目击事件 一样有创伤后遗症病征
灾后辅导协会义务创会总干事杜永政指,协会就港铁纵火事件收到来自目击者、一般市民等的30多个求助电话。其中一名女求助者当日乘搭下班列车,无目击纵火过程,但出现创伤后遗症的病征,如纵火发生后不敢再落月台,亦不敢看事件的新闻,平日搭地铁上班的她亦须转坐船过海,非常困扰生活。
到底创伤后压力症是种什么病?精神科专科医生麦永接表示,患者经历严重创伤,如天灾、意外、亲友离世,而出现侵入性回忆、回避行为、警觉性提高等征状。麦指出,据外国研究,5%至10%人口一生中曾患上创伤后压力症,自然灾害受害者的病发率高达30%至40%,而经历人为事故的病发率更会高达50%。
创伤后压力症特征:侵入性回忆:患者会无故感觉到自己正重新经历导致创的事故,或接触到与事故有关的地点、事物时会触景伤情,睡觉时亦可能会发恶梦。回避行为:患者会避免重临事故场地,或提及相关经历。部分患者为保护自己,会变得麻木抽离。警觉性提高:患者因担心自身安全,经常提高警觉,未能放松,因而出现头痛、失眠、脾气烦躁等征状。
戏院拣位 看患病风险?
地铁纵火中,大部份乘客都慌忙走避,但也有人选择留在月台“食花生”。杜永政解释,他们可能抗逆力较强,能快速理解及回应突发事件。这些人亦较少患上创伤后压力症,“他们通常都很理智,感受能力较薄弱,去戏院会选择后排、或较近出口的位置,如突然发生事故都能及时离开”。
至于较易患上创伤后压力症人感受较丰富,会选择戏院中前排位置,亦较为“relation-oriented(关系主导)”,“例如食饭或者旅行,朋友钟意去边就去边。”杜永政续指,现时有专业方法仔细评估一个人是否抗逆力强,详情应寻求医生意见;一般而言,市民可留意自己是否容易被灾难的新闻片段、或其他人所分享的哀伤事情而影响到情绪。
麦永接说,到戏院坐前排的人较倾向寻求刺激,容易接触严重事故、危机,致发病率高,坐后排的人较抽离,会回避危险,但他说有关说法未有临床证实。他补充,如创伤后上述3个征状维持超过一个月,情绪低落或影响生活的话,就有可能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建议尽快求诊,而性格容易紧张、有情绪病纪录、家庭关系差的人,经历创伤后发病的机会亦较高。
据美国心理学会网站指,“Resilience(抗逆力)”是指适应逆境、灾难、威胁、压力的能力。该学会介绍10种方式能提高抗逆力,例如接受变化是生活中一部分、建立对自己的正面看法、果断面对而非逃避逆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