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批环保政策空有蓝图 倡开放电网增可再生能源及区域合作
今日(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地球之友在政府换届前夕,回顾本港回归25年来的环保政策。该环团批评,港府过去25年来,虽推出近百项环保政策,但大部份只是空有“蓝图”,欠实质行动。
地球之友指,港府在《气候行动蓝图2050》的发电燃料组合建议,可再生能源目标最高仅为15%,远远落后其他亚洲地区,促港府利用本港三面环海地理优势,包括兴建离岸风力发电场,并开放电网,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目前本港与内地的输电合作,仅局限于天然气和大亚湾核电厂,地球之友亦促请港府,将输电的区域合作,扩至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地球之友行政总裁洪蔼诚,盘点港府过去25年来的环境政策,港府虽推出接近100个环境相关议题,但不少只是蓝图,只有25项是能够实质推动的环保“里程碑”。他说,与气候和能源相关的措施,港府只是近十多年才开始着力推动,包括在2019年实施的“上网电价”及“可再生能源证书”计划等。
他批评,本港可再生能源发展仍十分落后。根据《气候行动蓝图2050》,可再生能源占发电燃料组合的目标最高仅为15%,远远落后于其他亚洲地区,促请政府利用本港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兴建离岸风力发电场等设施,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倡加强区域合作 研发展氢能
他续指,现时粤港两地在能源供应方面有合作,惟仅局限于天然气输入和大亚湾核电厂,内地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认为港府可扩大与内地的跨区域合作,仿傚澳大利亚透过3,500公里海底电缆太阳能电力输往新加坡的做法,减少碳排放。另外,新加坡、法国等地亦已推出氢能源计划,加强使用便于储存而又洁净的氢能。他建议港府亦要跟随国际步伐,进行相关研究。
对于本港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后,洪蔼诚认为,本港只有两间电力公司,认为只有开放电网、让新科技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行业能进入市场,才可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但其实𠵱家政府同两电嘅管制协议,其实冇详细计划去开放电网,佢哋个管制计划协议系去到2033年,咁所以其实我哋都forsee(预期)到仲有超过10年,我哋都唔使讲开放电网。”
批港府推动电动车政策落后
汽车亦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之一,洪蔼诚认为港府2015年在多条繁忙路段设立“专营巴士低排放区”做法可取,惟措施推出7年后,仍未扩展至小巴和的士等车辆,而“电子道路收费系统”讨论近40载仍是纸上谈兵,无法进一步改善路边空气污染。
他又批评,本港在推动电动车方面亦非常落后,九巴等私企比政府走得更前,促港府推动电动车发展,甚至要参考新加坡做法,限制车辆发牌,遏止私家车“失控”地增长。
▼三个湿地保育公园选址▼
面对极端天气的威胁,洪蔼诚认为“海棉城市”是应对海平面上升、低洼地区水浸危机的重要方法,内地已有许多相关试点,建议港府与内地交流。他又称,去年《施政报告》破天荒提出要收回新界北部700公顷土地,包括私人渔塘及湿地,建立三个总面积达2000公顷的湿地保育公园,认为湿地是建立海棉城市的重要一环。
对于政府提出精简城规程序,更拟向湿地缓冲区和绿化地带开刀,洪强调在发展同时亦应平衡环保,促请政府先发展棕地等低价值的土地,才研究打湿地的主意。他又称,若政府的发展计划威胁到湿地等,地球之友定必会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