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磡村地皮丢空15年终发展 区议员:无得再反对
撰文: 黄云娜
出版:更新:
位于九龙钻石山与新蒲岗之间的大磡村,占地逾7公顷,自50年代开始,成为安置难民的寮屋区,至90年代末,已经有超过7,000人居住,到1998年房屋署宣布清拆。2001年大磡村清拆完毕后,一直被空置。直到2012年末,规划署向黄大仙区议会提交《钻石山综合发展区的初步发展建议》,大磡村再度成为公众焦点。当时计划分为私人住宅和资助房屋两种方案,合共可提供过千个单位。但随着社会对公营房屋需求热切,有关建议备受争议,至2013年规划署再推出修订方案。
在修订方案下,整幅地皮将全部用来发展公营房屋,原定兴建9幢居屋及3幢公共房屋,楼高35至46层,净地积比达到7.29倍,预计可提供3,120个居屋单位和1,000个公屋单位。不过,当时当区区议员谭香文及附近居民极力反对有关方案,认为12幢楼宇会遮挡附近楼宇的景观,造成屏风效应,又质疑当区亦未必有足够设施配套可以应付新增人口。
方案其后修订为只建7座楼宇,谭香文指,日后不会再反对行动,称当年在区内孤军作战反对发展计划,备受政治和民众压力,经过多番争取,当局将原定的12座房屋减少至7座,居民已大致接受,“自己再说不,会被打”。
谭香文称,过去两年在区内积极关注发展计划对区内居民的影响,备受不少压力,“只有我一个人提反对意见,泛民都支持兴建,建制更加帮政府,居民都骂我‘黑心自私’”。她说,当局愿意减少兴建的楼宇栋数,又提交了多份环评报告,证明计划不会造成屏风效应,居民都愿意接受有关方案,自己也只好让步,“总算是争取了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