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署引入航拍机检查三栋屋等古迹 免却搭棚悭三分一人手、时间
本港不少古迹均是中式建筑,设计复杂,进行检查维修要花费极长时间。负责古迹维修保养的建筑署,由去年起以用航拍机,加上人工智能分析去检查不同建筑物及古迹,包括文物探知馆、大夫第等。该署指,以往如要检查中式瓦顶的建筑物需要搭棚,现时用航拍机则可节省三分一时间及人手,未来亦会在其他古迹中使用技术。
另外,建筑署亦采用三维扫瞄(3D Scanning)技术记录建筑物结构及建筑特色等,如有损坏可根据扫瞄图像来复原,目前已在大夫第、山顶消防局等试用,并计划下一步扫瞄薄扶林水塘的前看守员房舍等古迹。
建筑署署长何永贤指,该署近年采用不少创新科技,包括组装合成建筑法,2020年底开幕的天水围天幕街市正是其中一个例子。负责项目的建筑师卢宜璋称,兴建街市时正值疫情高峰,“人手同物料都好紧张”,故团队决定采用组装合成法,最终令工程缩短至一年就完成。何永贤表示,该署去年在中医院及古洞老人院等项目中,亦采用组装合成。
试用机械人助切割桩柱 一个项目可省12天工期
另外,该署亦在多个工地中试用机械人,例如切割及烧焊机械人。该署工程策划总监李翘彦指,对起人手切割,机械人切割每一枝桩柱可节省50分钟,即一个项目料可缩短12日工作时间;而机械人切割的桩柱表面亦更平滑。他又指,该署现时于古洞北新发展区的福利服务综合大楼中,试用可负重80公斤的自动物料运输机械人,避免人手搬运时或令工人受伤。
何永贤又表示,建筑署负责8,000座建筑物的维修保养工作,部份更是古迹。而该署去年起以3D Scanning技术取代以往2D图纸,她举例指,新田大夫第以往靠图纸作纪录,然而当中不少图案、花纹等,“风吹雨打后要维修,净系靠2D图纸一定失真”;而使用3D Scanning后,“连浮雕形态都睇得好清楚”。
航拍机代劳检查建筑物
另外,该署亦使用航拍机检查建筑物。高级物业事务经理刘卓杰指,该署于2020年在三栋屋试验航拍机检查,拍摄影像后用人工智能辨认外墙是否有裂缝、剥落等问题,至去年正式推行,目前已在15栋建筑物中使用,包括邮政总局、文物探知馆及大夫第。他又称,建筑署负责保养的约40至50个法定古迹中,大部份为中式瓦顶,“以前检查一定要搭棚,现时就有高清镜头检查,人手同时间都悭咗三分一”。刘强调满意成效,故会继续使用航拍机检查更多建筑物。
被问到使用创新技术的成本,以及何时才可全面使用?何永贤回应指“最初都担心成本阻碍新技术,事实上每个技术都要投放一定程度资源。”她认为, 未来大趋势是创新,而机械人为其中一环,何时可全面使用,则要视乎甚么种类机械人面世。不过她强调,如传统工地太混乱,则无法使用机械人,“观察到系环环紧扣,例如组装合成地盘整齐啲,更方便用机械人”。
婚姻注册处拟设3D打印“打卡位”供新人留影
何又分享去年最难忘的项目为海滨工程,指见证海滨由以往只具功能性,如设水泵房等,变成有更多海滨长廊、活动,“城市气氛都有啲唔同,海滨热闹起嚟。”她又透露,现时建筑署在婚姻注册处正设计3D打印“打卡位”,希望可兴建在香港甚少见过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