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入医委会3年 林志釉:加快投诉处理、成功影响医生判刑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2016年医务委员会改革风波闹得全城沸沸扬扬,当时社会部份人期望,在医委会加入更多医生以外的成员,尤其是病人组织的代表,有助加快投诉的处理时间,不至于苦候9年才能取回公道;亦盼能改变医委会“医医相卫”的观感。改革方案通过后,第一届的病人组织委员在2018年年底上任,去年12月刚好完成3年的任期。
3年过去,病人组织的加入,能否为医委会带来新气象?《香港01》专访其中一名病人组织代表—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他透露,在新增两个初步侦讯委员会后,原来积压的过百宗个案大减至仅余15宗。他又认为,把病人角度的声音带入医委会能发挥作用,例如曾有一宗医生非礼病人的个案,研讯小组本来打算判处缓刑,“但我话非礼病人系好严重嘅事情⋯⋯有负病人对医生信任⋯⋯即使呢个医生认罪,唔代表呢个事情可以轻轻放下”,最终该名医生被判即时停牌,没有缓刑。

延伸阅读:曾被威吓“会输得好惨” 林志釉透露涉事官员身份 与会者否认

医委会以往一直因“龟速”处理投诉而被诟病,该会秘书处在2017年推算,每宗投诉医生专业失当的新个案,平均需要6年去处理,而艺人张崇德和刘美娟的个案则更为“夸张”,前后花了9年时间,才能为夭折的儿子讨回公道。改革医委会的方案在2018年于立法会通过后,医委会新增了一个初步侦讯委员会(PIC1),今年初又再增设多一个PIC(PIC2),这两个PIC只会处理在18年4月后的新投诉,至于原有的PIC(Deemed PIC)则负责跟进18年4月以前积压的个案。

旧PIC累积未处理个案大减

林志釉透露,在2019年1月时,旧PIC仍有133宗在2014至2017年积压的个案未处理,而截至上月,则只剩下15宗。至于2018年的个案,在统计时并无分开新旧PIC去计算,不过该年共接到639宗投诉,现时亦只剩下19宗需要跟进。林志釉称,旧PIC的个案大多仍在索取专家或法律意见;正向涉事的医生、医院等取资料;或是投诉人提出新的论点或证据,故仍需继续处理,直言旧PIC“可能继续运作多十年都唔定”。

林志釉认为,把病人角度的声音带入医委会,能对一些研讯的判决、判刑都发挥作用。 (黄宝莹摄)

2019年社会运动期间接获3000多宗投诉

至于两个新的PIC,则因在2019和2020年社会运动、新冠肺炎疫情下,接获大量涉政见的投诉,两年的投诉数字均各有3000多宗,较以往平均每年400至600宗,大增几倍。林志釉指,由于这类投诉的投诉人多为匿名,无法根据法例要求去宣誓,故大多难以跟进。他认为,若撇除这类个案,“条队畅顺咗”,又形容自己所属的PIC2不算有积压的个案。医委会在回复查询时指,未有就每宗个案平均处理时间作出最新统计。

新增湾仔办公进行聆讯加快审理案件速度

林志釉指出,由于PIC和研讯小组中必须有业外委员或审裁员,故改革后业外委员由4人加至8人、业外审裁员大增,均有助开设更多PIC和研讯小组,加快投诉处理时间。加上医委会最近又会利用湾仔一个办公地址进行聆讯,因此现时审理的案件大多是3、4年前的投诉,较往日为短,“证人出嚟(作供)仲历历在目”。他相信,加快处理能令投诉人早日释怀,或是被投诉的医生及早“还返清白”。

林志釉认为,19年医委会讨论海外医生豁免实习方案时,他提出自己的方案,“或多或少影响咗好多,医生业界、政府嘅部署”。(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另一方面,在病人组织加入前,医委会一直被质疑“医医相卫”。加入3年,对此林志釉直言,“医医相卫唔系一个好明显嘅做法⋯⋯但系咪无医医相卫呢?我见唔到嘅嘢唔代表无。”他认为,研讯小组5名成员中有3人都是医生,但定罪率仍高,“仲系咪医医相卫呢?”他又指,若病人组织愿意受访,令市民更明白医委会的工作,透明度增加,相信亦可消除疑虑。

非礼病人案医生被判即时停牌无缓刑

他强调,把病人角度的声音带入医委会,能对一些研讯的判决、判刑都发挥作用,例如曾有一宗医生非礼病人的个案,研讯小组其中一名成员本来认为可以考虑判缓刑,但他认为不可接受,“我话非礼病人系好严重嘅事情,喺诊所发生,有负病人对医生信任。所以即使呢个医生认罪,唔代表呢个事情可以轻轻放下”,最终研讯小组成员被说服,判处该名医生即时停牌,没有缓刑。

19年医委会讨论海外医生豁免实习方案,最终因主席有两票,结果政府方案“跑出”。(香港01制图)

谈到在医委会中“成功争取”的经验,林志釉提起2019年医委会讨论海外医生豁免实习方案时,他不站在政府一方,亦无支持医学界的方案,反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方案,“或多或少影响咗好多,医生业界、政府嘅部署”,虽然最后该方案最先被否决,但他认为能引发到讨论,“本身就系成功”,“最成功嘅一样嘢,系挑起咗大家对于有病人组织喺入面𠮶一票𠮶个力量,𠮶一票系可以令到好多人都惊。”

不过,他亦坦言自己人微言轻,部份意见或不被接纳,例如在讨论修例免试引入海外医生时,他认为引入的医生应集中于公立医院服务,但主席刘允怡则指“大学教授好辛苦㗎,教书又要睇症,佢哋都系为香港市民服务啊嘛。”

林志釉点名批评另一名病人组织代表、哮喘会主席陈永佳令他很失望。(黄宝莹摄)
+6

改革医委会风波中,病人组织代表本由特首委任,后改为互选,但坊间曾有声音质疑病人组织成立门槛低,或易于受政府操控,亦或有人混水摸鱼。3年过去,回望这些质疑,实际上有无道理?林志釉不讳言,点名指另一名病人组织代表、哮喘会主席陈永佳令他很失望。他解释,19年政府属意的豁免实习方案,是由港大教授邓惠琼和陈永佳共同提出,加上当时病人组织内部讨论不同方案时的情况,曾令他感到扑索迷离。

“点解有人会走咗去支持政府个方案㗎呢?其实政府个方案系唔应该揾一个病人组织代表去Endorse(拥护)佢。”及后陈永佳被委任为医院管理局大会成员、特别注册委员会成员,“从我呢几年嚟喺医委会睇到嘅观感,佢(陈永佳)同政府委任嘅代表无咩分别啰!”

不认同病人组织代表站政府一方

林志釉认为,一旦病人组织代表站了在政府的一方,即使希望为病人争取更多权益,也因角色尴尬而难以施压,“我哋一定系话政府做得唔够㗎,如果你已经企咗喺政府𠮶边,你同政府可以讲啲咩呢?你会唔会批评政府呢?当你已经系政府囊中物嘅话。”点名批评,是否不怕闹翻?林志釉直指“我对佢无期望”。

林志釉批评陈永佳如同政府委任的委员一样,与政府站在同一方。 (资料图片)

记者曾多次透过电话及短讯联络陈永佳,欲知他对林志釉指控的回应,惟在截稿前他都未有回复。

2019年,5月初病人组织联盟开会。台前左起:梅卓能、陈永佳、联盟主席袁少林、林志釉。(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另外,《香港01》早前报道,新一届病人组织代表之一的李兆红现时不代表任何病人组织,林志釉称从报道中才得知这事,担心她日后如何与选民、病人组织交代自己的工作,又指出法例并无订明参选人需要是病人组织的成员、执委,仅要求投票的病人组织需要是注册社团。李兆红回应指,参选是受“病人组织联盟”主席袁少林邀请,她目前仍属“创域会”会员,与该会委员会有联系,可以将医委会重要讯息带到创域会,有需要时该会委员会亦可讨论。

袁少林则指,李兆红上届已有参选,大家常见面、联系,故向她了解有无打算再服务,虽然知悉她不再是创域会主席,但认为不代表她不再关心病人事务,“只不过无个岗位喺度”,强调自己邀请有意愿、能力、对医委会有认识的人,而非完全无关的人参选,又指医委会业外委员日后可透过该联盟的活动与病人交流、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