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和死亡 那一个会先来?

撰文: 01医务所
出版:更新:

“明天和死亡,那一个会先来?”相信一般人没有细心思考过,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霎时祸福,生老病死,死亡并不一定因为不治之症。
撰文︰医院管理局联网服务总监杨谛冈医生

有一手术室护士同事,面对脑干死亡的母亲要离开的事实,纵使自己也曾参与过器官捐赠的手术,但仍准备拒绝医院捐赠器官的游说。她认为妈妈一生辛劳,不想在她身上再增加一道疤痕,添加她的痛苦。至亲弥留之间,女儿爱母之心切,情感与理性交战之复杂,非一般人可理解。但最后她看到报章的报导,有另一女儿正呼吁好心人捐肝救母,护士同事心想如果等候换肝的是她母亲,她又会怎样呢?当刻她就决定将妈妈的心脏和肾脏捐给有需要的人,不但救了三名病人、也同时救了三个家庭。

 十一月十三日为器官捐赠日,在“大爱恩人”之秋祭中不少接受过器官移植的病人表示能重投社会工作,绽放生命活力。

器官移植联络主任每次约见脑干死亡病人的家属,遇上最大的挑战,是要至亲们正深受哀伤之痛时,恳请他们考虑把离世病人的器官捐出。有时候话未说完,至亲们便开始激烈讨论,静寂的房间瞬间被反对和赞成的声音划破,再过一阵子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赞成的却渐渐消逝。忽然房间又变得鸦雀无声,在至亲哀伤的脸孔和略带悲愤的眼神中,空气仿佛骤然凝固。

可幸是仍有家人,能在亲人离世的艰难时刻克服悲痛,鼓起无比勇气,弘扬大爱,无私奉献离世家人的器官,为不少苦候器官续命的病人带来重生之希望。我对这班捐赠器官的“大爱恩人”和家属表示由衷的敬意。

十一月十三日为器官捐赠日,我获邀出席“大爱恩人”之秋祭,感恩在秋祭中听到不少接受过器官移植的病人能够重投社会工作,亦积极参与各类型的义工服务和体育运动,绽放生命活力,无负捐赠者的无私大爱。

虽然现今医学进步,但对某些器官衰竭的病人来说,器官移植仍然是他们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器官移植手术的器官来源分别是“遗体捐赠”和“活体捐赠”,医管局过去十年共处理超过1,600宗器官移植个案,当中超过六成的器官来自离世人士的遗体捐赠。现时香港每天仍有超过2,700人等候器官移植,遗憾的是碍于捐赠器官来源供应有限,有不少病人会因为等不及适合的器官,便离开这个世界。

医管局在遗体捐赠以外积极寻求突破,推出“肾脏配对捐赠先导计划”,定期为参与计划的肾病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医学配对。(资料图片)

为了能够缩短病者等候时间,使病者能及早重获新生,医管局在遗体捐赠以外积极寻求突破,推出“肾脏配对捐赠先导计划”,定期为参与计划的肾病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医学配对,令两组本来医学上不配合的捐受双方,均可接受合适的器官。今年8月,医管局跨专科团队成功进行本港首宗交叉换肾手术,为需要接受肾脏移植的患者提供“多一个机会”。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明天和死亡,那一个会先来?”

我的答案是,上帝早有准备,但要好好保养自身器官,参与成为弘扬大爱的新力军,让自己也可成为别人生命的祝福。

《香港01》“01医务所”与医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医护人员撰写的专栏《园游。杏林》。

“杏林”出自三国时代名医董奉的故事,后世以“杏林”称颂医护,四位来自医管局的杏林中人带领看倌园游杏林大观园,透过文字细数杏林人、杏林事,分享个中点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