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鲷鱼有绝种危机 研究:严重气候变化或致南海生物量跌93%

撰文: 黄金棋
出版:更新:

海鲜是不少人喜爱的食物,不过有研究指,气候变化加上过度捕鱼活动,有机会令南海海洋生洋大减。有环保组织及大学合作进行的研究推算,在高碳排放量及捕捞活动恶化五成的模拟情景下,预计南海生物总量将大跌93%,届时虾、红衫鱼等物种最受影响,而本港海鲜市场常见的石斑和鲷鱼等,更有机会面对绝种危机。

研究建议有关当局立法禁止捕捉鱼苗,例如规定鱼网筛孔大小,并直接将鱼类用作人类食物,停止喂饲鱼类给动物,亦须展开地区性对话。

根据2015年数字,本港有达95%海鲜为入口货品,当中至少75%来自内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渔业科学家,与环保组织ADM Capital Foundation的研究团队,以生态学为根据的科学推算模型,估算气候变化及过度捕鱼问题,对鱼类数量及东海和南海渔业收益的影响。

研究结果推算,到本世纪末,若在严峻气候变化下,如常持续捕鱼活动,南海主要商用鱼物种的总重量将下跌逾90%,每年收益预计减少超过115亿美元。

若全球平均升温1度 南海渔获收益大减30至70亿美元

即使于较乐观的模拟情景中,即到本世纪中,全球平均温度上升摄氏一度,南海的渔获收益预计会减少30至70亿美元。至于东海方面,若捕鱼活动在未来10年减少一半,并假设气候变化程度轻微,东海渔业的生物量,则有望在2100年前,较现时增加20%,当中红衫鱼及大眼鲷(俗称大眼鸡)为最受影响物种之一。

有环保组织及大学进行研究,推算气候变化及过度捕鱼对鱼类数量及东海和南海渔业收益的影响。(黄金棋摄)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海洋及渔业学研究院拉希德苏迈拉(Dr. Rashid Sumaila)解释,东海及南海暖化问题,比全球平均率高出达10倍,并面对已存在数十年的过度捕鱼问题。香港海鲜市场中常见的海产物种,例如石斑、金线鱼和鲷鱼,本世纪末数目可能大减,甚至面对绝种问题。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薛绮雯(Dr. Yvonne Sadovy)则指,现时很多品种鱼类被用作动物饲料,部份捕渔作业不论物种或大小,所有鱼类包括大量幼苗都会“一网打尽”。她建议参考其他地区,立法规管鱼网筛孔大小,并发展合适的蛋白质饲料作动物饲料。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薛绮雯(Dr. Yvonne Sadovy)建议参考外国,设立法例规管鱼网筛孔大小。(黄金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