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两地工程建筑要求 四川地震灾后助援建医院

撰文: 01医务所 源栢梁
出版:更新:

2008年内地汶川发生大地震,大量民众一夜间失去家园,那些惨况视频相信不少港人仍印象深刻。虽然事隔十多年,笔者曾到访当地协助援建医院,想起走过的颓垣败瓦,触目惊心,仍历历在目,忆起那些年具急切需求的医院建设工程,工作亦毫不容易,除了克服两地建筑标准要求不同,亦要处理不少“奇难杂症”才能合力顺利完成任务,但能参与其中去服务大众,极具意义。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上任工程师学会会长 源栢梁

笔者当年在灾后约两星期,有份代表业界带同物资赈灾,亲历到访重灾区都江堰市的震撼,但真正在当地工作则在数年后。当年港府支援内地进行重建,包括兴建道路、公路、熊猫基地及医院相关设施等。

从事香港医院工程多年的笔者获邀在2010、11年间到访当地参与义务协助援建医院设施,分别到达绵阳市、雅安市、盐亭县及德阳市等地处理重建、复修及兴建新医院工程。

参与当地建筑工程要适应“文化差异”

四川主要城市有不少高规格的“三甲医院”,但地区的县市医院则未必具高标准,加上内地医院工程要求要与本港做法有所不同,故当年参与建筑工程亦要适应两地“文化差异”,当地建筑设计颇有“地方特色”,要提供意见亦要花脑筋。例如,惯常在香港兴建医院,设计放置重要医疗仪器的房间或手术室时,把给排水喉管安装在其天花板顶内是大忌,因为若水管爆裂容易令仪器损坏,大大影响医疗服务及带来额外维修更换支出。

不过,内地设计病房时却没有见到有此禁忌,工程人员没有特别著眼看重此问题,最后笔者尝试透过风险分析向当地人员解说,一旦水管爆裂将带来连串问题,最终当地亦乐意听取“港式”做法。当年工程亦未必注重可能对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如医院紧急发电机组的排气口位近民居,笔者建议将排气槽设在天台或大楼上方,尽量减少附近村屋直接受到空气污染影响。

愿意花心思及多沟通不难获得信纳

回想昔日在灾区参与医院工程,面对最大难题未必是技术上的考验,而是设计上的考虑及如何令当地从业人员认同做法,但原来只要花心思及多沟通,不难获得他们信纳,既能为受灾居民带来更完善医院设施,工程团队又会得到更大满足感。

除了重建工程,一连五次四川之行最难忘的还有当地天府美食,如美味的农家浓郁土鸡汤及特产肉质出名细嫩的雅鱼,还有那些奇辣到舌头令人无法说话的四川菜以至火㶽,对不嗜辣的笔者来说亦是种难以忘怀的川蜀回忆。

笔者其实在90年代已在内地医院建筑及设施研究组织担任委员理事,不时受邀向国内同业讲解及报告香港和国际医院设计标准及建筑发展概况,是当年唯一的一个“国外”委员,见证内地医院设备的演变进化,由昔日大型医院手术室尚未设有洁净空调系统,至今时今日惊讶其突飞猛进的医院建筑先进技术及成果,亦由没有统一建设标准到越趋完善的工程准则,也许整体水平尚未能百分百与国际看齐,但进步之快却是不容小觑。

国内不少大型医院拥有数千张病床

现时全国医院数量已达至数万间,不少是拥有数千病床的大型医院,部分病床数目更多达上万张,而手术室数目经已超越全球地区的总和,由此规模发展下去,相信未来将继续为不同工种的工程师带来极大发展和发挥的空间。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亦刚刚卸任工程师学会会长一职。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