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只有拆楼? 珠海学院建筑硕士生研“十三街”改造留特色

撰文: 高诺恒
出版:更新:

珠海学院由上周五(30日)起,一连十一日(7月30日至8月9日),于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建筑系硕士生作品展。珠海学院建筑系主任兼教授朱海山指,作品大多与学生自身经历有关,同时希望解决香港本地建筑问题。
有毕业生的研究作品,以旧区更新及绿色殡葬为题。其中学生吕源伟的作品,以土瓜湾十三街旧区活化作研究,他发现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紧紧相连,空间运用界线模糊,他被该处独特社区文化吸引,希望透过空间设计上的小改变,保留这种特点,让居民自然孕育出不同活动的可能性,同时让居民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望为“十三街”保留风味 添艺术环保元素

吕源伟是今年珠海学院建筑系16位硕士毕业生的其中一人,他中学毕业后曾到英国留学,四年后回流香港读硕士,当时居住在土瓜湾“十三街”。他认为一般城市更新计划,都是政府把旧区清拆,再换入新元素,“这是否最好的办法?我想发掘不同的方法”。

吕发现“十三街”不少都是下舖上居,甚至在同一地方工作和生活,“有些地舖白天是车房,傍晚则搬出台櫈,一齐食饭聊天,空间运用的界线迷糊,很有趣”。他的毕业作品研究中,希望为“十三街”保留此特色和风味,但加入如艺术市集或绿化等新元素。

改变空间设计 由使用者自由发挥如何运用

现时“十三街”的楼房大小高度均一,吕源伟将该区重新设计成高矮大小不一的间隔,令人文活动有更多可能,并由居民决定如何运用,自然衍生用途,“不希望站在高处,设计一个专属某项活动的空间,反而是设计不同大小、高度的空间,由使用者自由发挥”。

新元素上,他建议善用天台区域或加建平台,不定时设立艺术或手作市集,或建绿化种植花园,一方面支援附近艺术村的活动,另一方面让市民有休闲的公共空间。他另设计以走廊或天桥,横向打通十三条街,加强街与街之间的联系,保存并加强旧区的“街坊情”。

他坦言政府或发展商对社区更新,大多抱“利益行先”心态,“但本土文化及社区人情是否亦需多考虑?值得大众思考”。

处理家人身后事经历 反思殡葬设施设计问题

另一毕业生徐嘉慧以海葬为作品主题。其母在她就读中学时离世,处理身后事的过程中,她感觉无法释怀,“只有白光灯四面墙,空间很死硬。”因此她在毕业作品以此为题,希望深思殡葬设施设计。

徐嘉慧说,绿色殡葬虽不占空间,但空间感、庄严感及仪式感都较弱,因此想以不同空间、光线及物料使用,设计一座海葬建筑。亲属在内撒灰后,可以逐步纾减各种情绪,慢慢沉淀。

望设计为社会带来灵感启发

建筑呈蛋型设计,利用粗糙物料缔造光线的不同变化,从而带动情绪,助亲属感受到恬静。最底层是撒灰池,亲属撒灰后,会围著在中心的撒灰池逐步向上走,“用每一步都像是慢慢跟亲人道别”。上层设有多个小房间,让亲友悼念,释放各种情绪。近出口处是一个广阔开放且有自然光空间,让人平静沉淀。

建筑设计建在海旁,从嗅到咸咸的海水味,至听见沙沙作响的海浪声,再看见无边无际的大海,徐嘉慧希望从不同感官,让使用者与海有更密切的接触,带动并抒发情绪。现实上,她认为建筑可建在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附近,因该处背山面海,可把新式的绿色殡葬和传统土葬结合和延伸。

尽管设计未必会真正被采用,徐嘉慧表示,希望设计能成为社会的灵感启发,让人在殡葬活动时,释放相应情绪,同时感受殡葬的庄严和神圣。

本年度珠海学院硕士毕业生作品展于香港艺术中心举办,展期将至下周一(9日)。(高诺恒摄)

毕业作品展 展期至8月9日

珠海学院本年度建筑系硕士毕业生作品展,由7月30日起至8月9日,于香港艺术中心5楼举行,展出16位学生的毕业作品。该学系教授朱海山称,毕业作品大多与学生自身经历有关,同时研究解决本地建筑问题,建筑设计大多实际可行,希望大众,尤其是对建筑学有兴趣的中学生到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