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据产业生态圈 车品觉:科技园可发挥协作作用
新冠疫情改变很多企业营运模式,更积极主动将业务数码化,数据变得有价有市。大数据治理公会召集人车品觉直言,近日接到不少大公司管理层的接洽,包括传统大企业,希望公司数码转型,以提升竞争力。
迎合大潮流,他认为香港需发展出数据产业生态圈,但培养数据人才,市场上必先具备开发大数据应用的机会,变成了“鸡和鸡蛋”的难题。
“开发数据的技术,除了数据中心,亦要建立数据生态,培养协助开发、整理数据的人,即懂得‘治理数据’专才。”车品觉建议,政府应牵头“制造机会”,由于拥有大量数据,政府可开放更多数据,发展大数据应用程式,招聘毕业生为香港建立应用,数据资源变成全港可用,推动数据产业。科技园可担任协调角色。
“数据共享之下,数据价值可变成1加1大于2、甚至3倍数效应,就是建立数据生态的目标。”
香港有潜力发展数据生态
车品觉指,疫情下,传统企业对数码转型,兴趣比以往大了很多。“我曾与多家公司会面,研究数家的业务之后,认为香港发展数据产业不乏机会,企业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具备不少获取数据资源的能力。”然而,传统企业老板往往“不知下一步如何走”,希望觅得具经验的人才,以出任首席数据官、首席数据科学家等,以助一臂之力。
对大企业而言,觅得理想人选固然不容易,市场又缺乏培训。车表示,即使首席数据官以下的数据架构师,也往往花5年时间沉淀,才培养出一位。本地院校念数据科学毕业生,暂时难以满足需求。“以往毕业生加入企业,未能获具体工作指示和培训,结果往往只是为老板编制业务报表。”
车建议,香港大公司主动打开数据生态,而拥大量数据的政府,尝试发展大数据的应用,让市民了解大数据好处。他认为,金管局计划构建商业数据交换平台,树立了良好典范。“金管局明显找到了一个生态,金融公司想贷款予中小企,接合众多数据点,金管局成数据交换的中心,数据通了,知道风险水平,可借多少予中小企。”
数据中心定义转变 要提供增值服务
香港若要发展数据产业生态圈,车也认为青年训练不可少。“青训就是带领青年,以实习形式入公司,实习6个月再返来,识见就不同了,环境令一个人进步。”
车品觉谈到数据中心,指近年数据中心的定义,不再是廿年前“将数据搬来搬去的搬运工”,而更注重增值服务,让用户更易建立数据分析,甚至专门加速特定算法,或者改善管治数据的安全,如保障数据,不会在未获授权下,转予第三方;处理外来数据,如何整理,甚至屏蔽数据的内容识别;甚至托管数据服务:“我借数据给你用,但我不太相信你,所以将数据托管于数据中心,你用的时候就问托管方取。”
数据成产业 历两大阶段
内地近年也大力发展数据经济。2018年9月颁布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明确上海公共数据开放的要求。2019年,北京颁布实施政府法规章《北京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加快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大数据条例》起草编制程序,为数据开放提供制度依据。
车品觉指,从技术和生态,香港的生态大概落后内地两至三年。“互联网时代,两至三年的差距很恐怖,足以令一间公司淘汰,或者后来居上,两至三年对互联网而言,刚好是一个完整周期。”
他认为,数据成为产业,要经两个阶段;先经“产业数据化”,即产业本身还未数码化,透过数码化,提升了产业效率,“以前入餐厅叫外卖,现时以手机叫外卖,令外卖量倍增”。“产业数据化”之后,才出现所谓“数据产业化”,再有人利用数据开发算法,优化营运,两者间互相循环,就会有网络效应互相演进。
他指出,“数据产业化”衍生出来的未来商业模式会是前所未见,例如“能否用数据找到一个最佳地方开咖啡店”、“能否透过数据组织拍一部电影”。
数据竞赛 港有能力追落后
香港科技园一直建立本地的数据生态,也是生态先行者和基础建设设计的执行者,本身又是一个多边平台,统筹各方面的需要。科技园公司作为将军澳工业邨的管理人,也负责促进数据产业的土地资源运用,协助香港加快建立数据生态,物色合适的技术伙伴。
车品觉强调,香港毋须因落后其他地方而灰心,科技并非直线发展:“若能采用了合适的科技,可能很快淘汰早前先进两三年对手。关键是,香港做这件事时,是否聪明地执行。”所以,本港未来需要的数据中心,必然是具产业前瞻性,能支持数据产业的急促发展,不再是传统以单纯租赁地方作储存为主,而是优先以提高数据应用水平为目标。
而且,香港还可借助大湾区力量,若香港融入大湾区,亦可发展出新局势;“足以氹到全球人过来湾区开公司,若做到这地步,科技园、数码港的角色——营造生态的工作,就大功告成。生态不会认住你是否香港人,(反而)生态是会吸引一些觉得在这发展,能令我成功的人。有了生态,人才自然流入香港,所以要以(发展)‘格局’来吸引人才,非短期的钱(薪酬待遇)或商业模式。”
香港眼光必须放远,不固步自封,吸引全球最佳的技术和人才,才能在全球数据竞赛之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