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放鱼日|机管局放生6万幼鱼 特意挑选1鱼种冀吸引白海豚重回

撰文: 林远航
出版:更新:

上周五(6日)是“全国放鱼日”,机场管理局在机场跑道周边海域放生六万条幼鱼,配合早前已放置到海底的500个人工鱼礁,期望改善跑道周边水域的生态。

今次放生的幼鱼共有五个品种,当中包括本地养大的“包公”、中华白海豚喜爱食的白花鱼。机管局期望可以透过放鱼活动,吸引白海豚“返嚟”,提升在大屿山以北的白海豚数字。 

机管局在上周五(6日)“全国放鱼日”,在机场中跑道以西海域放生了六万条幼鱼。(廖雁雄摄)
机管局在上周五(6日)“全国放鱼日”,在机场中跑道以西海域放生了六万条幼鱼。(廖雁雄摄)
机管局在上周五(6日)“全国放鱼日”,在机场中跑道以西海域放生了六万条幼鱼,由潜水员带幼鱼到水中放生。(廖雁雄摄)
机管局在上周五(6日)“全国放鱼日”,在机场中跑道以西海域放生了六万条幼鱼。(廖雁雄摄)

由潜水员带幼鱼到水中放生

每年6月6日是国家农业农村部所定的“全国放鱼日”,全国各地都同步举行增殖放流活动,本港亦不例外。机管局当日在机场中跑道以西对开海面,放生青斑、黄脚腊、白花鱼、黑𫚭、包公五款鱼类,以及虾苗,是机管局历来最大型的幼鱼投放行动。

有工作人员先将幼鱼用大船运到海中心,再将幼鱼分批放入笼中,由潜水员带它们到水中放生。

机管局上周五在机场中跑道以西对开海面,放生青斑、黄脚腊、白花鱼、黑𫚭、包公五款本港水域常见鱼类,以及虾苗,是机管局历来最大型的幼鱼投放行动。(廖雁雄摄)
机管局上周五在机场中跑道以西对开海面,放生青斑、黄脚腊、白花鱼、黑𫚭、包公五款本港水域常见鱼类,以及虾苗,是机管局历来最大型的幼鱼投放行动。(廖雁雄摄)
机管局上周五在机场中跑道以西对开海面,放生青斑、黄脚腊、白花鱼、黑𫚭、包公五款本港水域常见鱼类,以及虾苗,是机管局历来最大型的幼鱼投放行动。(廖雁雄摄)

五个鱼类品种本在该水域出现 但近年数量有所下跌

机管局首席可持续发展主管李仲腾指,今次放生的五个鱼类品种,本身已在该水域出现但近年数量有所下跌,亦是考虑过附近渔民建议后选择。60,000条幼鱼当中,约10,000条“包公”是由西贡的本地渔场所养大,至于其余幼鱼则从内地运港,放生前亦有提前放于本港水中,让它们适应本港水质。

机管局首席可持续发展主管李仲腾指,今次放生的五个鱼类品种,本身已在该水域出现但近年数量有所下跌,亦是考虑过附近渔民建议后选择。(廖雁雄摄)
机管局首席可持续发展主管李仲腾指,今次放生的五个鱼类品种,本身已在该水域出现但近年数量有所下跌,亦是考虑过附近渔民建议后选择。(廖雁雄摄)

设立了人工鱼礁助幼鱼可以顺利成长

机管局自2019年开始首次在南跑道以西海域投放8,300条幼鱼,并于2023年再投放了20,000条。不过,由于该处海床有不少由珠江冲出海的泥沙,生态价值较低,为了确保投放的幼鱼可以顺利成长,机管局在投放幼鱼的水域设立了人工鱼礁,2021年在南跑道以西设置了100个,另有500个已于今年初起投放到中跑道以西的水域。

机管局在投放幼鱼的水域放置了人工鱼礁,图为人工鱼礁的模型。(廖雁雄摄)

鱼礁以混凝土制成,呈环型柱状,表面有多个坑洞,用以模拟海中的珊瑚礁,同时可以保护幼鱼免受掠食。鱼礁的酸碱度亦调教至与海水相若,加上凹凸不平的表面,用以吸引其他海洋生物寄居,同时吸引幼鱼。

李仲腾指表示,除了较早前投放的三个鱼类品种,亦有另外14个品种曾在2021年放置的鱼礁中栖息,证明鱼醮对鱼类是合适的栖息地,有助提升水域生态价值。

中华白海豚被列为“易危”品种,本港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目近年亦锐减。(资料图片 / 吴钟坤摄)
机管局今次特意挑选中华白海豚喜爱食的白花鱼放生。(廖雁雄摄)

中华白海豚喜爱食白花鱼 冀可吸引重回大屿山北水域

李仲腾指出,放鱼活动的另一个目标,是希望吸引中华白海豚重回大屿山北的水域。他提到,今次挑选的鱼种中,白花鱼便是中华白海豚喜爱食的鱼种,是机管局特意挑选,又提到其余鱼种亦可促进水域的食物链,若水域的食物资源丰富,可提高白海豚重回该水域的机会。

他又提到,过去数年大屿山北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字稳定且有轻微上升,机管局会持续观察,亦希望未来两、三年,白海豚数字可以向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