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枪师姐30载|首代女警分享“软脚蟹”变毅行者 土炮喷壶练射击

撰文: 陶嘉心
出版:更新:

新一期《警声》今日(12日)出版。自1995年起,香港警队规定新招募的女性警务人员必须接受枪械训练,转眼三十载,三位第一代“陀枪师姐”细诉当年入班情景,以及如何面对全新训练模式下的种种挑战。

警署警长邝咏贤(左)和甘淑玲(中)及警长冼嘉欣(右)为首批“陀枪师姐”。

现驻守警察公共关系部的警署警长甘淑玲忆述,由于女性的手握力普遍不及男性,射击准绳度受到影响,教官特意为全班合共21名女警,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就是将捆上加压橡筋的“特制喷壶”当作真枪射击。她笑说:“虽然方法土炮,但效果显著,大家最终都顺利达标。”

甘淑玲称,入班初期她在射击和运动训练方面,都跟学院要求有很大落差,“体能欠佳就要咬紧牙关将勤补拙,久而久之,我们都培养出锲而不舍的奋进精神。”经过27周的严格磨练后,她不仅成功毕业,还从不擅运动的软脚蟹,变成“马拉松”和“毅行者”的常客。

警队装备持续优化,充分照顾女性人员的需要。

同班的警长冼嘉欣,现为机动部队训练教官。由于她从日夜锻炼中钻研出精湛枪法,成为班上首位“武力使用教官”。她分享当年出更时的趣事:“以前女警必须着裙巡逻,直到我们这一班配枪执勤,才改穿裤子。最初巡逻时,市民常投以好奇目光,甚至围观,说‘原来真系有女警陀枪’。”她最难忘是一名小女孩羡慕地说长大后也要当女警,“那一刻,我深感佩枪代表责任,也成为下一代的榜样。”

冼嘉欣指出,警队多年来不断进步,装备也因应不同需要持续优化。以女警的配枪腰带为例,原本使用男警款式,但因女士腰围较幼,枪带常下坠,而过往警靴也无合适尺码,管理层在综合意见后,早已做到充份照顾女性人员的需要。

三位第一代“陀枪师姐”细诉当年入班情景。

另一位“陀枪师姐中的师姐”邝咏贤,现职级为警署警长。她离开学堂最初数年,先被调派至军装工作,之后长期效力刑侦部门兼担任谈判专家,后来亦加入网罪科、投诉警察课等,两年前调到警察学院任教官,成为学警的“班主任”。

她称,现时警队训练与当年完全不同,例如学警不一定是刚毕业的年青人,年龄和社会经验可以差距很大。经过多年在不同部门工作,她认为警员除了着重技能,与市民沟通的技巧也非常重要,可以令工作更加畅顺。她很希望把本身经验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