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香港基因组计划|生命故事(三):多囊性肾病患者 迎生命硬仗

撰文: 王玥晨
出版:更新:

以等待的勇气 迎战生命硬仗

人类基因组蕴藏重要的遗传讯息,近年基因组医学发展迅速,医生和科研人员透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将人体内超过30亿个DNA代码(即整套“基因组”)进行排序,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了解疾病与基因的关系,借此为病人准确诊断病因、制订个人化治疗方案,并助其家族成员提前了解自身健康风险,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香港基因组中心在医务卫生局支持下,开展本港首个大型全基因组测序计划——“香港基因组计划”(基因组计划),与卫生署、医院管理局及大学医学院携手合作,将基因组医学融入临床实践,计划至今已招募超过40,000名合资格的病人及其家属自愿参与,为不少病人找到病因,改写生命篇章,当中包括正在等待器官捐赠的末期肾病患者慧玲(化名)。

慧玲患有遗传性多囊性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病情不断恶化,需要等待器官捐赠。她透过基因组计划及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在医护团队努力下找到针对病因并可延缓病情的药物,为她争取更多时间等待合适的器官捐赠者。同时,计划团队亦建议慧玲的家人进行检查,既有助早发现、早预防相关病患,亦期望找到没有致病基因的亲人,提高近亲捐赠器官的机会,为她带来希望。

36岁的慧玲,因经常感到上腹疼痛而接受检查,被诊断出遗传性的“多囊性肾病”。对于慧玲来说,这个病并不陌生,因为她家族中已有多位亲人同患此病,不幸去世。当她得知自己亦难逃命运的安排,虽感到无奈,仍勇敢面对。

慧玲的病情随著时间逐渐恶化,先是肾脏开始出现囊肿,其后囊肿日益增多并开始侵蚀肾脏组织,令她的肾功能逐渐下降。这些囊肿更使她的腹部胀大,而肿大的肾脏更挤压其他器官,导致她坐立、进食,甚至呼吸都出现困难。及至54岁,她的病情已恶化至肾衰竭,需依赖洗肾维生,器官移植成为她重生的唯一希望。

个人化治疗 延缓病情恶化

寻找合适的捐赠者需时,在充满未知的等待中,全基因组测序为她带来了希望。2022年,59岁的慧玲参加了基因组计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揭示她的基因出现截断突变,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性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根据这个关键资讯,计划团队确定了针对“多囊性肾病”的特效药物“Tolvaptan”能够助慧玲控制病情,延缓肾脏囊肿的破坏速度,为她争取更多时间寻找器官捐赠者。

此外,计划团队亦建议慧玲的家人接受针对性的检查,例如肾脏造影检查,一方面尝试寻找没有致病基因的近亲,期望提高觅得合适捐赠者的机会;另一方面,她的家族成员亦可了解自身的遗传风险,及早监察身体状况,进行疾病预测及防控。

慧玲勇敢面对生命的硬仗,在等待中寻找希望。有赖香港基因组中心专业团队共同努力,透过崭新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让慧玲最终可确定病因,得到个人化的精准治疗,有效延缓病情恶化。

为响应每年2月最后一天的国际罕见疾病日,香港基因组中心将一连五周刊载专题文章“香港基因组计划:改变生命的故事”,以关爱和医疗创新,支援病患,推进基因组医学发展,惠及大众。欢迎按此参阅香港基因组中心最新年报,了解更多中心的工作。

(资料由香港基因组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