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区医院上月爆疫 医管局经基因排序后发现3名患者感染源头不同
撰文: 欧阳德浩
出版:更新:
自第四波疫情爆发后,本港多间医院曾一度爆发院内感染,如联合医院及伊利沙伯医院等。然而,并非所有个案均属院内传播,病毒源头或可能分别来自不同渠道。
医管局总感染控制主任赖伟文指出,上月中北区医院曾爆发疫情,表面上患者、确诊医生及护士有相连的关系,但经基因分析后发现,3人的病毒基因排序不同,认为他们并非互相感染,源头或来自社区。
赖伟文指,当医院爆发疫情,需要多个感染控制的程序,以确定患者的感染源头及其密切接触者,包括进行个案调查、风险评估、跟进追踪、病毒检测等。他以上月爆疫的北区医院为例,虽然表面上为相关个案,但经基因分析后发现感染源头不同。
赖续指,当时一名于深切治疗部工作的医生,曾于1月5日为患者插喉,后来于1月15日感到不适,并于同日确诊。同时,另一名与医生不相识的护士亦于1月19日确诊,后来经追踪调查发现,护士曾运送同一名患者到深切治疗部接受抢救。
因此,当时医院感染控制小组认为,该患者或为二人的共通点,推断因患者的病毒量高,CT值低于20,即使医护人员戴上适合的保护装备,仍然受到感染。
惟后来理工大学为该感染群组进行基因分析及排序,发现医生、护士及患者3人的病毒有多组基因均显示不同。例如,医生的“orf1b”病毒基因比患者多出“14064 T>C”;而护士的“S”病毒基因多出“22419 C>T”。
赖指出,相比患者的基因排序,医生与护士分别有3个不同的基因,认为二人并非有关连的个案。他解释,“一般嚟讲病毒一个月内唔会多过两次基因突变”,因此不排除并非院内感染,有可能来自不同的感染源头,例如社区或其他途径等。“基因排序好有用,令到我哋知道防护装备系有效。”
▼1月22日,油麻地“庙街疫区”持续爆疫▼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