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厦激增 医护核对病人住址疲于奔命 IT研发新系统助查

撰文: 朱海棋
出版:更新:

居住疫厦的居民可经环境甚至垂直传播感染,医护人员会提高警觉,防止疫厦隐形患者引致院内传播。去年7月开始,第三波疫情大爆发,社区火头处处,疫厦数目与日俱增,公院医护要“土炮”地用人手核对求诊者住址,为减轻前线工作量,伊利沙伯医院资讯科技部两日内研发电子系统,将资料电子化,医护只需输入入院病人身份证号码便得悉是否来自疫厦,系统已在同一联网8间医院使用,并推展至另外4个联网。
不过去年底开始强制检测的大厦名单,因技术问题,医院仍然要人手输入资料,未能电子化。

伊利沙伯医院率先研发疫厦系统,供前线医护识别病人感染风险。左起:九龙中医院联网资讯科技部院务经理王智勇、资讯科技部系统经理郑宏及伊利沙伯医院外科注册护士虞敏婷。(朱海棋摄)

医院管理局以防止院内爆发新冠肺炎为目标,伊利沙伯医院外科注册护士虞敏婷指,照顾较高感染风险的病人时,医护会评估使用保护装备的规格,“病人分配嘅床位,减少佢哋同其他病人嘅接触,浓缩护理程序一次过做晒”,第三波疫情特别是慈云山及九龙东疫厦多不胜数,医护人员都要翻查卫生防护中心的疫厦资料,核对急症室入院病人住址,花费大量时间。

新系统供医护及早判断个案风险再分流

伊利沙伯医院隶属的九龙中医院联网资讯科技部得悉情况后,两日内紧急研发疫厦名单系统,入院病人登记地址后,医护人员只需要输入其身份证号码,便即时得悉病人是否来自疫厦,供医护及早判断个案风险再作适当分流。虞敏婷指现时有四至五成的求诊者都来自疫厦,数量繁多,系统大大减轻医护人员负担,又可以令同事得悉病人的风险,虽然现时未有靠系统发现病人为确诊者的成功例子,但已令前线人员工作时更安心。

医护输入病人身分证号码后,便得悉患者住址,系统会将住址分类,若病人住厦有人确诊,会显示“疑似地址”,若患者大厦同屋苑或者同街道有人确诊,就会显示“近似地址”,强制检测场所亦以相同原则划分。(伊利沙伯医院提供)

九龙中医院联网资讯科技部院务经理王智勇解释,两日内就成功研发系统,源于政府的资料一线通网站的输出格式为“JSON档案”,公众下载后可直接将数据转换成电子档,无须人手逐次输入疫厦地址,系统每日凌晨3时及早上8时都会自动更新,同联网的广华医院等8间医院,其他联网的东区、玛嘉烈、玛丽及屯门医院的妇产科都有使用该系统。

强制检测大厦名单档案格式成阻碍

政府去年12月底推出强制检测大厦策略,王智勇及同事希望将有关名单加入系统,但发现只可以人手输入资料而无法自动更新,因为强制检测大厦的名单,并非从资料一线通网站取得,而是来自发展局管理的疫情互动地图,该网输出的格式并非“JSON档案”。

郑宏承认若政府晚上突然更新强制检测大厦名单,系统要等待团队翌日早上人手输入才有资料,出现10多小时的“时差”。(朱海棋摄)

资讯科技部系统经理郑宏补充,“强制检测场所(名单)最困难就系无自动Data(数据),我哋花得比较多时间系揾自动Data都揾唔到,但系我哋都唔等喇,变咗用人手入住先啰”,承认若政府晚上突然更新,系统要等待团队翌日早上人手输入,出现10多小时的“时差”。

发展局回复,去年10月已将互动地图仪表板上部份地理空间数据,包括疑似或确诊个案的逗留/居住过的大厦位置及检疫中心位置,转换成 GeoJSON 、GML等开放和机读格式,于“香港地理数据站”发放,将会逐步开放更多有关数据,供公众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