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血液科学者研发白血病个人化药物 对症下药增生存机会

撰文: 朱韵斐
出版:更新:

“对症下药”的道理浅白易明,但药物研发远远追不上断症速度,要准确下药谈何容易?例如急性髓性白血病种类众多,部份对传统化疗反应不理想,香港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梁如鸿临床上亲历众多患者返魂无术,这令他决心投入科研,过去10年埋首研发适合不同白血病人的针对药物。
他又首次为港大医学院引入以斑马鱼取代实验小鼠,更有效和快速了解白血病的病因,今年获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

梁如鸿(左)于2005年首次将斑马鱼模型引入港大医学院,事隔11年,医学院已采纳了模型并建立了斑马鱼实验室,供院内科研人员使用。(朱韵斐摄)

7成患者死于白血病

急性髓性白血病由不同的染色体错配和基因变异引起,但无论是哪一类白血病都是用同一套化疗方案,大部份病人对现行标准治疗包括高剂量化疗和骨髓移植治疗效果不理想,约6成至7成患者最终死于急性髓性白血病。

香港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人力资本)的梁如鸿,读血液及血液肿瘤科出身,临床上见尽难治病人,“由门诊、发病、打化疗、失败又系见住佢,会有推动力做啲嘢希望改变依个情况,我想这是我最大的动力”,明白疾病不会接受自己的治疗方案走,要学习病因和研究其他方案帮助这类病人。

首次引入斑马鱼代替小鼠做实验

梁如鸿曾于2000年至2003年期间到美国参与研究,当年当地已用成本较低的斑马鱼代替实验小鼠,由于斑马鱼在体外受精、胚胎呈半透明,更助科研人员了解牠们的骨髓情况和造血过程。梁如鸿回港后,2005年“自资”买了一个红胶箱的斑马鱼,开始将斑马鱼模型引入港大医学院,首次将人类急性髓性白血细胞放进鱼中,了解白血细胞异常增生过程和病因。学院其他学者亦陆续转用斑马鱼模型,正利用它研究罕见基因病和其他癌症等。

斑马鱼的生长周期远较小鼠快,实验速度能较小鼠实验快一倍。(朱韵斐摄)

俗语云对症下药,必须准确拣选药物。梁如鸿过去发展了药物筛选平台,利用病人的白血病细胞在实验室进行药物筛选,为带有特定基因突变的白血病患者找到适合的药物,如发现了从中药中抽取的高三尖杉酯碱与FLT-3抑制剂联合治疗,有效歼灭带了FLT-3基因变异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现时已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方案。

但梁如鸿指自己在科研上只做了很少,还有许多急性髓性白血病种类未有针对性药物,如“monosomy”染色体错配类病人对化疗反应很不理想,绝大部份病人由诊断到死亡大约只有6个月。梁如鸿透露团队正研究能针对这类白血病的药物,不久将进行临床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