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伊院“急救队”百宝袋 疫情下转用新仪器与病人保持距离
由伊利沙伯医院麻醉科及手术室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央急救队”,24小时候命,一收到紧急召唤便会出动救人。他们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带同一个非一般的行李箱,内里暗藏乾坤,盛满喉管、麻醉药物、急救物资、防护装备,是他们“百宝袋”。
由于新冠肺炎传染力强,“急救队”也转用了一些新仪器,力求与病人保持距离,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包括附有镜头的喉镜、二氧化碳检测仪。
相关阅读:伊院医护组“急救队”拖箧穿梭病房 为危急新冠患者插喉续命
伊院麻醉科助理岑可怡表示,手术室有3个备用的“插喉箧”,里面存放了大部分急救物资,以及插喉所需的仪器,包括气喉、针筒、辅助喉、防护装备、无菌手套等。但由于部分冷藏麻醉药物不能预先放入行李箱,亦需因应病人病况去决定部分用具,因此每当接到病房医护召唤后,她就会即时点算该次“出征”所需物资。
麻醉科副顾问医生陈崇斌解释,部分病人较难插喉,例如肥胖或满口松牙的病人,或颈部曾做过手术、电疗的病人,都会转用纤维光学镜,“插喉前了解病人因咩情况而变危殆、点解要插喉、当时病人身体情况,都影响我哋用咩仪器插喉、咩类型麻醉药同剂量。”
陈崇斌笑言,由于“家当”多,用行李箱盛载较为方便,“我哋觉得要带好多装备,准备好万全先出发,…如果同事拖箧去,无咁重咁辛苦。”
因应新冠肺炎疫情,“急救队”转用更多一次性的工具,包括会放入病人口腔的喉镜内叶片,即用即弃,以免清洗用具的医护有机会受到感染。另外,以往医护为病人插喉时,会使用传统喉镜,需要靠肉眼观察声带、气管位置,再把胶喉管放进气管,与病人之间只有半只手臂的距离;但现时转用一款附有镜头的喉镜,就可以与病人保持一只手臂的距离,“将病人口腔里面画面放大,(医护)可以睇放大画面,唔使‘哄’到咁埋,同病人口腔保持距离。”
陈崇斌续称,由于气管和食道位置相近,在个别情况下也可能会“入错格”,插喉后需要用听筒听肺部有无声音,“听下个肺有无声,有无空气入去,先可以确定条喉系入咗气管,而唔系食道”。但现时转用了一款即弃的二氧化碳检测仪,医护只需观察仪器有无颜色变化便可,取代听肺。他指出,医院本已购入这类仪器,但只用于部分病人身上,因应疫情,在1、2月时已即时转用,“因为担心飞沬或雾化嘅病毒,喺病人口腔出咗嚟环境,或透过眼、鼻、口接触到。”
“急救队”亦十分注重感染控制,陈崇斌指以往大概10分钟就可完成一次“外勤”,但现在他们会花更多时间在穿著及脱下防护装备上,合计约需20至30分钟,“著衫、除衫次序会好谨慎、慢慢做,希望做到天衣无缝,尽量唔好畀自己有漏洞,所以之前、之后嘅准备工夫会耐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