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都会大学|公开大学改名简称都大HKMU 冀发展空间较大
香港公开大学宣布,完成就新校名的审议及评选程序,从1,100个新校名建议中,选定新校名为“香港都会大学”,英文名为“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暂简称“HKMU”。校长黄玉山指,“都会”一字具包容性、学术上亦较中性,大学将来发展空间较大,不会因校名受限,更可反映香港是世界大都会、学校多元活力。
校方会将交决定提予教育局,呈上立法会修例,预计最快数月、最迟一年内可使用新校名。而校方稍后将举办新校徽设计比赛。
公开大学今年8月公开招揽新校名建议,一度成为港人的热话。公大校长黄玉山、学术副校长关清平、副校长(资源及发展)吕汝汉,以及大学重新命名评选委员会秘书梁汝照,今日(11日)召开记者会,公布大学新名称为“香港都会大学”。
曾获建议包括“狮子山大学”、“香港九龙大学”
黄玉山表示,公开大学校董会约两年前启动重新命名工作,咨询校内外人士意见后,收集到逾1,100个新校名建议,其中49%建议来自公众、26%来自校友及学生,22%来自公大教职员。整体没重复的校名建议约有数百个,如“香港九龙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东方大学”、“香港弘仁大学”、“香港应用大学”、“狮子山大学”、“香港紫荆大学”等。
委员会经三轮筛选后,在11月选出3个选择,经咨询语文专家认为没有歧义后,校董会昨日就三建议讨论,一致决定采用“香港都会大学”(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简称暂为“HKMU”。
“香港都会大学”名称有二十多人提议
关清平说,“香港都会大学”名称有二十多人提议,为最多人建议的校名,建议者包括教员、校友及学生等。黄玉山解释,公大属综合性大学,非单纯文科或理科大学,“都会”一字具包容性、学术上亦较中性,大学将来发展空间较大,不会因校名受限,更可反映香港是世界大都会、学校多元活力。
副校长(资源及发展)吕汝汉表示,目前只是校董会通过新校名建议,实际须立法会通过大学条例的程序,才可使用新校名。在正式采用新名称前,大学将继续使用“香港公开大学”校名。
黄玉山说,初步估计新校名最快数月,最长约一年内可使用新校名,大学将设校名更新过渡期,届时教职员卡片及文件上,会注明学校原称为“公开大学”。
校徽须同步更改 稍后办比赛收集建议
因应校名转换,大学稍后会举办比赛收集新校徽建议,而实际改新校名的日期,会视乎立法会完成修例及新校徽“诞生”时间。至于“公诚毅朴,开明进取”校训则暂没打算更改。已毕业学生,日后可向公大申请文件,证明“香港都会大学”等同“公开大学”。
反修例风波及疫情先后夹击,被问到公大收生有否受影响时,黄玉山称,一年级内地新生人数比往年下跌,但二年级及三年级的内地生反而增加,故新增内地学生与去年相若,而公大今年整体在校生人数比去年更多,校方会密切留意收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