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山石天窗成打卡热点 草坡变秃地跣脚难行 环团叹伤痕难复原
疫情下市民足迹遍布山野,热门郊游点随时旺过旺角。市民难得郊游为靓景自拍“打卡”,不惜自辟小径、破坏植被。伤害大自然行为越发严重,草坡变秃地,如蜘蛛网般在山坡蔓延。
位于新界东的黄牛山,近期成为行山热点之一,不少市民为一睹“石天窗”而来,但一片明显已沙化、较斜山坡成必经之路。市民沿路行走时,部分位置要手脚并用,或靠侧边绳索借力滑行,对行山新手非易事。惟每逢假期,石天窗打卡位依然出现排队人龙。
有环团认为,市民一窝蜂经不同小路在热门山野穿梭,导致山径附近植物被过度践踏,已形成恶性循化。享乐过后,山岭中遗下一条条,被人践踏而成的“伤痕”,将难以完全复原。
▼石天窗成打卡热点 草坡变秃地▼
去年被电视节目介绍的黄牛山“石天窗”,石群中的空隙如崖边的一扇窗,吸引不少市民探秘。在疫情期间,每逢周末更是人潮如鲫,崎岖山岭上惊现排队“打卡”人龙。
记者于平日时间随环团上山,寻找这扇“石天窗”。在接近目的地的一处草丛,有人留下丝带引路,在市民自行开辟的小径旁,有人沿路绑上绳索作“扶手”,但“扶手”两端仅系在幼小的灌木上。距离石天窗10多米的位置,先要经过一个大斜坡,上面的植被所剩无几,露出一片黄土,即使游人小心翼翼下行,亦显得鸡手鸭脚。
据记者观察,有人手脚并用边行边滑,有人则靠别人留下的绳索“游绳”而下,亦有人走近侧边较多植被山坡缓慢前行,好不容易才能一睹石天窗奇景。在石天窗所见,不少人摆出单脚站立瑜伽动作,或是撑在大石之间装作“凌空”,但大石的另一边,已是深不见底的密林。
行山新手忽略危险性 增郊野负荷
绿惜地球社区协作总监郑茹蕙表示,疫情期间市民不能外游,唯有“瓹窿瓹罅”找美景打卡,部分较偏僻、没有主要行山径的地方,市民会用自己方式开路,衍生不少新辟小路。以前往石天窗的斜路为例,同一时期多人到访,附近植物被践踏、沿路滑行时拖行表土,更加速山径退化,下大雨时再沿小路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当小路被冲刷得日渐难行,另一批人或再开新路,或是拉扯侧边的植物作搀扶,终形成恶性循环。
即使有人好心留下绳索助市民上落,但“扶手”只系于木柱上,终有一日枯毁,无法支撑人类重量,对行山新手甚艰险。郑茹蕙指,曾见有中年女士,右手拿著自拍棍及行山杖,左手扯著幼绳鸡手鸭脚下坡,叹言“享受大自然之余,也要顾及安全”。她强调,部分网站将行山的危险性轻描淡写略过,其实该段山径,对新手是吃力而艰难的挑战,冀市民资料搜集时,多观看可信网站以了解难度。
资深行山爱好者郭志标早在大约2000年前后,曾到访石天窗,因草坡较斜,他坦言若非大胆、体能好,已不敢下去。他忆述,当时前往石天窗,沿路仍有植被,他看过山坡斜路变得光秃秃的“近照”时,大呼恐怖“点解搞成咁?”他寄语行山客,不要为好角度拍照而乱辟山径,破坏植物,最终反而损害景观。
渔护署拟在千岛湖清景台竖告示 加强巡逻劝喻
至于大榄涌水塘的千岛湖清景台,亦成另一个遭行山人士“蹂躏”重灾区。记者于假期到访时,发现不少人越过围栏,走出观景台外的大石避开人海拍照。观景台对出斜坡,则被游人踩出多条“打卡”小路,日渐变宽、表土退化。
渔护署承认,近年郊野公园个别地点,因游人迳自开辟山路,令原本有植被覆盖的表土被严重侵蚀,加上山坡陡峭,植被难以自行修复,加速水土流失。以清景台为例,渔护署指今年下旬用篱笆,围起冲刷严重地方,保护新种树苗,但观景台下方的小路非由署方建造,亦不鼓励市民使用,故将竖立告示,加强巡逻和劝喻,提醒游人应尽量使用渔护署提供的山径。
▼千岛湖清景台对出山坡秃化严重▼
环团建议绿色游前往承载力较高景点
这场抗疫战持续近一年,港人的行山季不只局限在秋冬,令山野自然修复的机会减少,日积月累的摧残难以恢复原貌。郑茹蕙不时在山边拾到口罩,又试过发现一整袋已食完的外卖被遗弃山野,亦遇过有人开大音响行山。她无奈说“发掘香港大自然是好事,但希望遵守郊野礼仪,自己垃圾自己带走”。
政府推广绿色本地团,景点包括郊野公园。翻查渔护署数据,今年1至9月到访郊野公园的游人数目达821.2万人次,2月单月就录得超过130万人次。今年首9个月游客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加约3%,但与2018年同期相比则减少约6%。在垃圾量方面,今年1至9月在郊野公园收集到1,817公吨垃圾,虽较2018年同期减少9%,但仍较2019年同期增加1.5%。
郑茹蕙认为,大型旅行社办绿色游时,应带团到较高承载力的景点如湿地公园,导游应有足够生态保育意识及知识,将确资讯带给游客。
有办本地游的旅行社有意与梅子林故事馆合作,办团讲解乡郊历史、自然生态等。馆长兼导赏员李以强表示,一些声称“绿色游”的旅行团,或欠缺讲解郊野公园自然生态、导赏质素参差,只著重享受美食,旅客或只抱“到此一游”心态。他认为,绿色游可“做多少少”,行程不必过于紧凑,也希望导游至少学习郊野守则,在行程中带出保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