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究指热带气旋移动减慢 增降雨强度 或重现90年代严重水灾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踏入风季,不少市民关注何时打风。浸大一项研究发现,登陆中国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其平均移动速度在1961年至2017年期间减慢约一成,缓慢移动的热带气旋比快速移动的热带气旋,平均带来多约两成区域总雨量,加剧受影响地区的水灾威胁。
此外,研究又发现1990年后移动缓慢热带气旋更常见,当中进入本港200公里范围、又缓慢移动的热带气旋中,超过6成在90年代后出现,故建议制定更全面及综合的水灾风险管理策略。

↓↓ 重温“山竹”袭港情况 ↓↓

+18

浸大地理系助理教授李剑锋领导的研究团队,自2018年检视406个于1961至2017年间在中国沿海地区登陆、并持续超过两天的热带气旋,研究范围涵盖香港所在的珠江三角洲。该研究成果已在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研究团队发现,观测数据显示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由1961年的每小时21公里,跌至2017年的每小时18.6公里,期间显著下降11%;模拟数值亦显示,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在同一时期下降10%,由每小时21.2公里减至每小时19.1公里。研究又发现,在这57年间,平均区域总降雨量增加8%,其中降雨量最高的十分之一热带气旋,其带来的区域总降雨量显著上升18%,由187毫米增至223毫米,反映热带气旋带来的极端降雨大增。

降雨强度与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呈反比

团队发现,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与区域降雨量成反比。移动速度为每小时15公里或以下的缓慢移动热带气旋,其平均区域降雨量高达99.1毫米;反之,移动速度为每小时25公里或以上的快速移动热带气旋,其平均区域降雨量则为80.5毫米,可见前者较后者的区域降雨量平均高约两成。

李剑锋解释,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减慢,有研究指主要受周围大气环境影响、夏季大气环流减弱,或与人为变暖有关。他总结指,热带气旋带来的区域总降雨量与降雨强度呈正比,但与热带气旋的移动速度呈反比,则热带气旋移动愈慢,经过一个地区的时间愈长,由于有关地区受影响时间较长,区域总雨量便愈高。

(浸大提供)

1990年后移动缓慢热带气旋更常见

1961至2017年影响珠江三角洲的147个热带气旋中,有14个移动缓慢且降雨强度超过每天30毫米,当中10个于1990年后出现,包括3个总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热带气旋。回看本港,有82个曾进入200公里范围,当中有22个是缓慢移动的热带气旋,超过6成、则14个于1990年后出现。例如1999年的台风“约克”和2009年的强烈热带风暴“天鹅”,均对受影响地区造成广泛破坏。

李剑锋解释,与大气环境气流有关,并引述学者分析引导气流有减慢情况,导致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中大(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及中大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陈永勤补充解释,在全球变暖下,不同纬度间温差收窄,令大气环流减弱,亦令水分蒸发增加,随之增加降雨。

陈永勤表示,今次研究是从气候角度出发,由于21世纪后全球变暖速度明显加快,应对方案除了减排,还要适应,当热带气旋减慢,随之带来洪水风险,故必须加强防范措施。李剑锋补充指,为回应持续增加的水灾风险,需更全面及综合的水灾风险管理策略,以及弹性的应对方案,以处理更大的潜在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