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拟建6个蓄洪池 石硖尾公园采开放式设计 可透视地底环境
夏天已至,又到雨季。本港平均每年降雨量为2400毫米,当中近九成集中于4至10月份。为防范水浸问题,渠务署早年在市区推展地下蓄洪计划,从中流位置暂存过剩的雨水,以纾缓排水渠压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发展等,渠务署正规划于6个地点增建蓄洪池,料合共可暂存约18万立方米雨水。当中于石硖尾公园将兴建一个容纳2万立方米的蓄洪池,料可保护约10万人口。署方正收集意见优化上盖设计,拟一改封闭式设计,并以开放式兴建,市民可由地面透视地底,观察蓄洪池环境。
全港现有4个地下蓄洪池,分别于大坑东游乐场、上环海滨长廊、跑马地游乐场及安秀道游乐场,合共可暂存接近19万平方米的雨水,即约等于75个标准泳池。当中,于2004年启用、近10万立方米的大坑东游乐场蓄洪池,成功解决90年代弥敦道水浸问题,并清除太子道西及界限街的水浸黑点。
6个选址料可暂存18万平方米雨水
因应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升高,加上填海工程增加内陆地区排水压力,渠务署计划于市区6个地点增建地下蓄洪池,包括石硖尾公园、秀雅道游乐场、观塘码头广场、海滨道公园、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纪念公园,及扩建大坑东游乐场的蓄洪池,合共可暂存约18万立方米的雨水。
当中于秀雅道游乐场及观塘码头广场的拟建蓄洪池,共涉及约8.2万立方米,为配合九龙东发展计划,及改善牛头角站与观塘站一带的水浸问题;尖沙咀市政局百周年纪念公园则涉及约6000立方米的蓄洪池,为改善漆咸道南的水浸黑点。至于大坑东游乐场扩建部分的容量约为6万立方米。
石硖尾公园蓄洪池拟以透明化设计
于拟建地点之一的石硖尾公园,涉及约2万立方米的蓄洪池,除为减低旺角区的水浸风险,亦为收集上游毕架山的雨水,减轻大坑东道一带的水浸风险。署方估计,该蓄洪池能保护下游地区的南山邨、大坑东邨及大坑西邨等一带,涉及约10万人口。
渠务署排水工程部工程师袁佩姗说,署方拟将公园内的蓄洪池由一般的封闭式,改造为具透明度的设计,令公众可看到蓄洪池的“真身”。此外,开放式设计既可减少兴建抽风系统的空间,亦可加入教育元素,署方考虑于旱季开放蓄洪池,透过导赏团增加公众对防洪工作的认知。她说,署方亦正就石硖尾公园蓄洪池的上盖设计收集居民意见,希望令设施符合当区用途。至今收到建议包括亲子苗圃、艺文空间等,他们会连同建筑时间、成本等因素考虑。
最快下届立法会提交拨款申请
渠务署土地排水部工程师张飞杰解释,由于市区空间有限,加上有不少地下设施及喉管,同时要顾及对居民的影响,因此多选址公园用作兴建地下蓄洪池。由于兴建过程需要封闭场地多年,署方于选择地点时亦会考虑公园的使用率。拟建的蓄洪池现仍于研究及勘察阶段,料最快于下届立法会提交拨款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