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港大生须反思抗争策略 李国章须展示对话诚意
新任港大校委会主席李国章周二首次主持校委会会议,惟场外一批学生不满校方未回应改革校委会的全部诉求,遂围堵校委和冲击大楼。大批警员应校方要求进入校园,令气氛更形紧张。最后,李国章在大批警察护送下离开。
对于今次冲突,李国章和参与冲击的学生都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事件反映学生与部分校委之间完全缺乏互信,这会令校政改革更举步维艰。对话,是缩窄鸿沟的唯一方法,学生应检讨抗争策略,港大校委会也必须展示出对话的诚意。
拒绝任命陈文敏埋祸源
这次港大学生与校委会之间的冲突,可追溯到陈文敏副校长任命风波。当时,港大校委会先以“等埋首副”为由拖延任命,最后更罕有地直接否决任命陈文敏。其实,陈文敏既然获得遴选委员会推荐,港大校委会早就应该按惯常做法任命他,只要陈文敏公开承诺不会让个人政治取向影响其副校长的工作即可。可是,港大校委会拙劣、粗暴的手法,令自己的公信力受重挫,埋下祸根。
梁振英的决策,令问题进一步恶化。特首未理会社会上的质疑声音,一意孤行,任命言论屡惹争议、广被视为“梁粉”的李国章,出任港大校委会主席。由于担心港大校务被校外人士干预、教职员和学生在校委会没有足够代表发声,部分港大学生决定成立罢课委员会,发起罢课,提出4项校政改革的诉求,包括要求成立专责小组检讨大学条例、废除8间公立大学校监由特首出任的当然制、要求校委会民选校内成员比例必须过半数,以及把特首委任的校委改为由校委会委任。
学生围堵冲突策略不智
虽然,这次罢课行动在校园内未获得广泛响应,但学生对校政的关心仍值得肯定。校委会周二会议只通过成立由独立人士组成的检讨委员会,检视大学管治及管理架构,未有回应其余3项诉求,学生感到沮丧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学生采取围堵校委的激烈冲击行动,却属策略错误,也相当不智。
首先,即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动机何其高尚、行动属逼于无奈,但社会各界都有权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学生的行为。连向来较为倾向同情学生的港大校长马斐森,也开腔对学生的冲击行为表示失望,将之形容为“没有必要”、“影响校誉”,以及“不能忍受暴民统治”。示威学生应反省自己的行动,会否已将社会上同情自己的人,推向对立面。其次,学生这次冲击行动惹来校方报警求助,也可能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堪忧的案例。倘若警员奉召进入校园执法变成家常便饭,对学生和校园的自由风气,将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
此外,校委会本科生代表冯敬恩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也令人相当失望。冯敬恩一边在会议上投票赞成校委会的决定,一边在会议后跟场外的示威学生集合,然后参与发动围堵冲击校委会。如果冯同学不满校委会的决定未能回应学生的诉求,理应投下反对票、弃权票。可是,冯同学的处理,却令人感到他处事有欠成熟和坚定。
李国章表现欠光明磊落
必须强调的是,纵使学生的抗争策略有误、处理不够成熟,但身为校委会主席的李国章,对这次冲突混乱也要负上很大的责任。正如港大校友关注组所指,李国章作为校委会唯一发言人,当天并没有履行向公众交代会议决定的责任。更甚者,李国章在学生围堵期间,一度放出消息表示愿意安排与学生对话,但在工作人员布置会面场地之际,李国章却在警员护送下循小路悄悄离开。他这种做法,只会进一步令学生质疑其诚意,破坏日后双方对话的气氛,绝非光明磊落的做法。
学生运动的成败,在于是否能争取更多群众支持。由上周三起罢课至今,已届一星期,但响应的学生仅寥寥数百。围堵校委一役,无功而还,港大学生应反思如何走下去,如何争取学生和公众舆论的支持。只要学生能以道德力量去感动人心,自然吾道不孤。
可效岭大校委学生席地而坐对话
大学校委会制度由来已久,然而,近年接连掀起的政治干预疑云,已破坏了外界对此制度的信任。学生寻求改变制度以捍卫制度的公正,不难理解。要避免学生和校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发生比周二晚围堵校委更严重的冲击,学生和校方有必要尽快寻求出路。
港大校长马斐森周三凌晨曾表示,李国章愿意在10天内与学生对话。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李国章和校委会应率先表现对话的诚意。既然去年岭南大学校委会能与学生席地而坐,讨论校委会改革,港大校方和学生又怎会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