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史科增香港史 了解港与国家关系 咨询文件:加强归属感

撰文: 周婷
出版:更新:
教育局就初中中史科课程修订展开咨询,但针对最备受关注的本港近代史部分,咨询文件却未有提供教学内容的示例。(资料图片)

教育局就初中国历史科课程修订展开咨询,修订课程提倡“古今并重”,其中一项主要修订是新增了香港史;教育局指课程理念为“按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涵盖相关的香港历史,让学生明白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角色”,涵盖秦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香港发展历史。

教育局指出,修订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香港重要史事的认识,了解香港过去发展的历程、及与国家的关系,加强对社会、国家的归属感”。其中在中三级更首次增加本港近代史课题,除了教授清末民国时期的香港发展情况,亦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香港情况,包括“改革开放前后香港在国家发展角色的转变”以及“回归后的香港”。

文件引两教学示例 未包括香港近代史

咨询文件就修订内容提供了两个“预期学习知识内容说明”示例,分别为秦汉及隋唐时期,但最备受关注的本港近代史,却未有提供学习内容的示例。根据隋唐时期的教学示例,文件指出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为“认识屯门镇成为扼守中国海路的军事角色”,并建议安排学生考察、分组搜集有关屯门的古迹遣址,作为延伸学习。

香港史占总内容1成 教师:课节足够

根据咨询文件,初中中史课程共有150个课节,当中“香港发展”部分建议分3年、一共15个课节教授(见下表),即占总课时的1成。其中,较受关注的香港近代历史部分,将按时序在中三级教授,连同清末民国的香港发展、建议以9个课节教授。李伟雄认为9个课节足够,因香港近代史相对起中国历史简单,“不是通史,只是抽片段阐述,教师亦很方便可带学生进行校外教学。”

级别

与香港史相关课题

建议课节

中一级

(1)秦汉时期的香港:岭南的开发及其与中原的关系;(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香港:南方对外海路交通的发展与屯门的地位。

2

中二级

(1)宋元时期的香港:宋末皇室与中原人士的南来和香港经济发展;(2) . 明清时期的香港:明清时期的海患、迁界与防御设施以及香港的割占与早期的华人社会。

4

中三级

(1)清末民国时期的香港:二十世纪初内地政局与香港的发展及香港沦陷与抗日活动;(2)共和国时期的香港:改革开放前后香港在国家发展角色的转变及回归后的香港。

9

除了增加香港历史,当局亦提出以“古今并重”为课程理念,并将中国历史改组成不同“历史时期”,借此精简学习内容。对此,李伟雄认为高中选修中国历史科的人数连年下跌,现时课程终推动改革、值得支持,盼令学生知道中国历史“不是老化、能与时并进”,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报读。

相关咨询文件已上载至教育局网页(修订中国历史科课程﹝中一至中三﹞咨询),当局明日(29日)将举行教师咨询会,咨询期至10月底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