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被国际机构降级 濒危变易危 中国护国宝反击

撰文: 罗俊文 林若勤
出版:更新:

稀有的大熊猫是中国国宝,更是外交的“王牌”,但随著内地数十年的保育工作,大熊猫数目不断上升,去年回升至1864只,令全球规模最大的保育机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裁定大熊猫成功“脱濒”。联盟本月4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保育等级由濒危调低为易危级别,不过,国家林业局反对“降级”,原因是全国大熊猫目前仍然受群种破碎化、种群基因交流受阻、气候变化,以及保育经费不足四大因素威胁,认为“降级”会令相关保育工作松懈。海洋公园指他们的保育工作不变,会继续大熊猫的繁殖工作。

无论大熊猫的保育级别升或降,牠们仍然是国宝。(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网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保育组织,组织制定的红色名录,列出全球主要物种的生存及受威胁状况,并将物种的保育级别划分为7个等级,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及无危,旨在向公众反映物种正遭受的威胁。

联盟最近根据多个大熊猫保育报告推算,2015年中国大熊猫数目有2060只,当中1864只为成年大熊猫。联盟认为,大熊猫数目早年的跌势已停止,并有回升趋势,又指中国政府的森林保育及植林工作,成功令大熊猫的栖息地上升11.8%,而未有大熊猫居住但合适的栖息地亦上升6.3%;加上中国国家林业局在2015年,于四川岷山发现超过400只成年大熊猫,不乎合濒危物种条件,于是将大熊猫从濒危“降级”至易危级别。

不过联盟又提到,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80年或会减少逾35%的大熊猫竹林栖息地,因此未来仍需要继续为大熊猫保育。

(Susan A. Mainka / WWF)

联盟虽说大熊猫“脱濒”,可是中国林业局认为有关决定为时尚早,并提出4点反驳,包括栖息地竹林可能消失、保育经费不足等:

林业局指出,野外大熊猫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被分割成33个族群,每个族群数量少于30只,部分有灭绝风险。由于大熊猫栖息地零散和破碎化,族群间的基因交流受阻,有待改善。气候变化下,估计未来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有三分之一可能消失,构成威胁。部分大态猫保育区的经费不足,以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普遍偏低,影响保育成效。

林业局续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降级,只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从理论上作出“降级”判断,可能令保育工作怠慢和松懈,牠们的族群和栖息地将会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甚至灭绝,未来会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物种的要求,加强保育大熊猫。

海洋公园回应指大熊猫的保育工作不变,因为野生大熊猫数量始终不多,他们会继续繁殖工作,希望尽快有好消息。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执行总监刘晓海表示,虽然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的增加,但不意味着保护大熊猫的工作从此高枕无忧,一些大型设施的干扰如采矿、道路建设、水电开发、旅游和景区建设等,对大熊猫的影响愈益严峻。

林业局指出,大熊猫仍受气氛变化等因素威胁,由濒危降至易危级别或令保育工作松懈。(Michel Gunther / WWF)

小资料: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网页,现时共有3936种动物被列为濒危物种,5775种动物被列为易危物种。

濒危物种条件为:

一个物种的成年个体数目少于250。推在算未来20年或5个世代后,一个物种的绝种风险高于20%。一个物种的成年个体数目少于2500,而且数目有持续下降的趋势,或数字飘忽。一个物种的出现的范围少于5000公里,而且栖息地碎片化并持续下降。根据科学研究,一个物种在过往10年或对上三代,在已知原因下数目下跌多于70%,或在未知情况下,数目下跌多于50%;或者推算未来10年或以后三代,物种的数目将会下跌多于50%。

符合以上五项条件任何一项,都可以被考虑列为濒危物种。

随著大熊猫数量回升,国际保育组织将其保育等级由濒危降至易危。(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