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2020】靠花生酱油炸鬼 渔护署记录野鼠爱整洁大胃王生活
老鼠常被贴上“污糟邋遢”负面标签,令人欲将其赶尽杀绝。鼠年将至,渔护署为野鼠平反,原来他们与市区鼠相反,是爱整洁的小动物,“有时间会梳理自己或同伴毛发,巢穴好整齐,喜欢把东西分类”;且是天生大胃王,一天可吃上15至20餐,绿叶、种子、干果等成主粮,偶尔才捕食小昆虫或无脊椎小动物。
本港有六种野鼠,当中针毛鼠及印支林鼠最多,渔护署曾在大屿山进行四日生态调查,发现超过70只野鼠,而鼠饵需用上番薯及涂了花生酱的油炸鬼。有调查员指,野鼠有一对锋利的门牙,有一次铝制盒形捕兽器的边缘被咬穿了多个洞,从中可窥看笼中鼠。
一对锋利和不断生长的门牙,一年可增长多达14厘米,要磨牙维持合适长度,加上满布血管的尾巴长而幼,甚至可比身体更长,协助调节体温及平衡,成为老鼠的最明显表征。
眼大未必视力好,原来老鼠的视力一般,只能感受光线转变,有少许色盲及大近视,但听觉、嗅觉及触觉十分敏锐,当中触须成“感应器”,故牠们喜欢靠墙跑,透过触须与墙壁接触掌握附近环境,亦靠人类听不到的超声波及身体语言与同伴沟通。
▼本港记录野鼠▼
用油炸鬼诱野鼠 记录品种
市民在城市中常见的是褐家鼠(俗称坑渠老鼠),渔护署二级农林督察唐志斌指由于城市食物资源太多,在丰衣足食下,把坑渠老鼠“养成”猫般大小不足为奇。本港另有六种野鼠,包括板齿鼠、针毛鼠、田鼷鼠、印支林鼠、黄毛鼠及黄胸鼠,当中板齿鼠体积最大,身长可达35厘米,连同尾巴更可超过60厘米。
渔护署在多个郊野公园及湿地进行多年小型哺乳动物生态调查,由于香港鼠科品种个子细小及外型相似,要近距离才能分辨品种;因此摒弃传统老鼠笼,唐志斌解释,“穿窿”设计或令野鼠在雨后失温,或暴晒脱水致死,以及若关门的弹弓冲力大,或夹断野鼠手脚或尾巴,“生态调查是想让野鼠活活捉回来,生生地送回去”,故选用一款有一端开口的折合式捕兽器,在内放置蕃薯和涂了花生酱的油炸鬼作饵,以香味吸引野鼠,踏板在最里面,确保老鼠尾巴完全进入才关门。
印支林鼠曾咬烂捕兽器
每次生态调查为期四日,调查人员会在每个调查地点放置6至10个已标示编码的捕兽器,翌日早上回来逐一检查;如有捕获,会将野鼠放入透明胶袋观察。若无法辨认,人员会采集野鼠少量耳朵组织样本作DNA鉴定,并于尾巴涂上白油以资识别,以及于背部不同位置剪毛以识别不同个体,收集数据后原地放回。
唐志斌指,有关调查一年有三次,曾有一年于大屿山的郊野公园范围放80个捕兽器,成功捕获超过70只野鼠,也曾在笼中发现蛇、蜈蚣等。捕兽器是铝制,唐忆述一只被困的印支林鼠门牙十分厉害,把笼的边缘咬烂,致完全凹陷。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野鼠有储存粮食习性,有时会把收集的种子埋在泥土或枯叶下,渔护署(生物多样性)徐咏之表示“可能忘记了(埋种子)或遗下数粒”,间接成为传播种子角色。若市民行山时有幸看见野鼠踪影,徐表示牠们走近多只是好奇,不要感到害怕或觉得肮脏,也不要喂食,以免削弱觅食能力,呼吁好好欣赏对大自然有贡献的小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