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日均1.6万吨垃圾送堆填区 人均弃废1.53公斤再创新高

撰文: 袁澍
出版:更新:

环保署今日(25日)公布“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2018年的统计数字”,去年弃置于本港堆填区的固体废物总量为587万公吨,每日平均弃置1.6万吨,同比升3.7%。都市固体废物的人均弃置量为每日1.53公斤,超越2017年的1.45公斤,数字创28年新高,政府减废目标失败。

本港2017年人均每日废物弃置量为1.53公斤,创28年新高。(资料图片)

人均每日弃废1.53公斤 28年最高

根据监察报告,去年弃置于本港堆填区的固体废物总量为587万公吨,每日平均弃置1.6万吨,同比升3.7%。其中,固体废物的弃置量为每日平均1.14万公吨,较2017年增加6.5%。当中近七成是家居废物,平均每日弃置6,712公吨,较2017年增加4.8%。撇除人口增长因素,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为每日1.53公斤,高于2017年的1.45公斤;但若不计台风“山竹”的影响,2018年的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则为每日1.50公斤(撇除9月至11月的“山竹”影响月份)。另外,工商业废物的弃置量为每日4,716公吨,较2017年增加8.9%,环保署指工商业废物弃置量的上升是由于本地经济增长所导致。

环境局在2013年推出《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订下2022年每人每日弃置量为0.8公斤或以下的减废目标,而中期目标则为2017年每人每日弃置量减少至1公斤或以下,今年不但未达标,更创下28年来最高数字。环保署发言人表示,政府会继续全力落实蓝图内各项减废及循环再造的措施。

2018年于堆填区弃置的固体废物总量及主要废物类别图。(都市固体废物监察报告2018统计数字)

厨余、废电器电子产品弃置量下降 

按废物成分分析,厨余是2018年都市固体废物中最大的成分,约占31%,其次是废纸及废塑胶,分别约占24%及21%,与2017年都市固体废物的比重相若。环保署指,随着小蚝湾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期的落成和推出废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计划,厨余及废电器电子产品的弃置量分别同比下跌2.6%及7.8%。

政府已于2018年11月向立法会提交《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条例草案》,因应计划,有屋苑新增了不少回收桶。(资料图片/邓倩萤摄)

回收率:金属、建筑废物回收率高达90% 纸类及塑胶回收率下跌

香港从事生产而需吸纳原材料或再造物料的企业数量有限,本港可循环再造物料的市价和出路多年来一直由外围市场环境主导。近年,外围可循环再造物料市场持续不景气,加上香港周边地区严格执行进口管制政策,影响本地整体回收表现。2018年都市固体废物回收率为30%,比2017年轻微下降2个百分点。不过,金属回收物在各回收物料中依旧录得最高的回收率,达90%。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在2018年启用,促使全年厨余回收量较2017年增加84%。

至于建筑废物方面,2018年经公众填料接收设施及其他渠道回收的惰性拆建物料的回收率,与2017年比较继续处于超过90%的高水平,而弃置于堆填区的整体建筑废物量则较2017年减少3%。环保署分析,部分原因可能是政府自2017年4月起调升建筑废物处置费用,加强诱因鼓励业界减少及循环再用拆建物料,减少弃置。

纸类回收物料的回收率呈跌势,由46%下降至41%,料与废纸于堆填区弃置量持续上升等原因导致。而塑胶回收物料的回收率也从13%跌至7%,环保署则表示,本地回收也正在逐步转变运营模式应对愈趋严格的进口管制政策,但仍需时间,现时再造能力未能吸纳更多的废塑胶。

环保团体:政府减废成绩单持续“肥佬” PET胶樽是最差一环

针对这份新发布的“减废成绩单”,环保团体“绿惜地球”则表示政府持续减废失败,不仅人均每日弃置量创1991年以来记录最高,废纸、废胶、工业垃圾都大幅增长,是“抵消了近年的减废成果”。当中,PET胶樽虽然平均日弃置139公吨,比2017年增加2公吨,但由于内地收紧进口及平均出口价格大减2/3,PET胶樽的回收量惨跌97%,回收率更只有0.2%,是减废最差一环。团体建议,政府应加快中央收胶的步伐,尽早尽早落实胶樽生产者责任法规,以挽救崩溃的回收系统。

除此以外,“绿惜地球”认为废弃胶袋弃置量增长明显、废纸的回收率却持续下跌41%,团体呼吁政府必须检讨,并加强关注。而在工业废物方面,“绿惜地球”则指,工业垃圾弃置量不寻常地连续两年大幅增长,团体认为,这与内地2018年全面限制入口“洋垃圾”政策有关,提议政府做好把关,严防外来低端工业垃圾涌入,把香港当成“垃圾岗”。

环保署发言人表示,政府会继续全力落实“香港资源循环蓝图2013-2022”内各项减废及循环再造的措施,并已于2018年11月向立法会提交《都市固体废物收费条例草案》,环保署继续配合立法会的审议工作。在推动资源循环再用方面,环保署会继续推出各项政策,继2018年8月全面实施废“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计划”后,亦正逐步落实“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