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服饰巨匠陈国源作品赴美展览 设计可分拆帽饰得名伶青睐
今年86岁的粤剧服饰巨匠陈国源,制作帽饰、戏服逾60载,更获新马师曾、陈锦堂、邓碧云等多位粤剧名伶的青睐。他粤剧演员出身,深知演员生活并不富裕,因此设计出可配合不同角色而拼拆的文武髻,颠覆一组帽饰只能配合一种角色的传统。陈国源所设计的戏服及帽饰,早前亦远赴美国洛杉矶参展,扬威国际。
小贩走进戏院 演员变成帽饰大师
陈国源的粤剧人生始于18岁,他当时在普庆戏院旁做小贩,奈何生意惨淡,幸好有“好心人”介绍他到戏院工作,他自此便进入到粤剧世界。初时,他和大多演员一样,都是做“兵仔”出身,惟成为演员四年后,事业仍无太大起色,因此决定退居幕后。他指,做演员“个个都希望争做最红个个”,但大部份演员“到真须假牙(的年纪)都系做五六线演员,轮到自己将来又点?”身为演员而望不到未来,约在1950年,陈国源便决定转战幕后,制作帽饰。
戏班中处处都是学习机会,陈国源直言制作帽饰的手艺多靠自学,平时“看得多,研究得多”加上活学活用,制作概念便自然在脑海浮现。因为人脉广,陈国源在初出茅庐时,便得到粤剧名伶的赏识,新马师曾、陈锦堂、邓碧云等人都成为他的常客,但他并不因此自满,“初时头饰嘅材料不够靓,还在研究,但大老倌举荐我,所以奋身都要做到好为止。”
感叹演员生活不易 设计文武髻配合不同角色
正正是曾经担任演员,陈国源深知大多演员生活并不富裕,因此在制造帽饰时也不敢使用过于昂贵的材料,“人哋好辛苦,贵根本冇本帮衬。”因此,陈国源设计出可以自由搭配的文武髻。他说以前一个角色只能佩戴一组帽饰,“对于消费者而言好浪费”,于是他设计一种将文髻和武髻结合的帽饰,演员可配合不同角色,拆开或合并使用,亦可加入不同配件,令一组帽饰配合不同角色需要,“做神仙又得、做公主又得,做皇后又得。”而“神仙公主要变成女将,加一个额落去,就可以变成穆桂英等威武角色。”文武髻为演员省去大量费用,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至今仍有人模仿。
通宵工作没有怨言 他人有他人的艰难
由演员转型为帽饰师傅,在1965年后,陈国源更开始制作粤剧服饰,获得林家声、任剑辉等多位名伶青睐。陈国源忆述,在粤语长片盛行的时代,因剧组赶开镜,当编剧派了剧本,接到工作后便“不睡觉都要做”,“后生时做三四晚通宵”也是常事。对于工作的忙碌,陈国源毫无怨言,指“别人有别人的艰难。”
忧心粤剧进入青黄不接之时
年轻时通宵达旦工作不感疲倦,转眼间已到耄耋之年。在粤剧界打拼逾60载,陈国源仍未感厌倦,即使在家中亦堆满戏服。“有心机、有毅力”是他的不二法宝,粤剧服饰对他而言更是“一级艺术品”。今年八十有六的他坦言打算在今年退休,为粤剧付出大半生,陈国源慨叹粤剧已进入青黄不接之时,“我们担忧将来粤剧冇咩观众睇。”问及他是否有收徒,好让手艺后继有人,他坦言,大部份学生都是“贪兴趣、贪得意、当成娱乐。”但真正选择入行的却少之又少。他指,戏服行业收入不高,“点做啊,咁艰难,收入唔多,咁辛苦,边个做啊?”
帽饰、戏服九月在美国展出
对于作品能到美国参展,陈国源坦言深感满足,虽然未能亲身到美国参与展览,但“起码都是推广粤剧的一份子。” 期望借此能让更多人认识粤剧。陈国源的戏服和头饰,早前在洛杉矶的旅发局推广活动中展出。(详见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