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炎爆发】新个案分布三区 有份揭首例学者:或变社区传播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学医学院去年全球发现首宗人类感染大鼠戊型肝炎个案,卫生署昨日(14日)公布新增三宗新个案,令历来的相同个案上升至五宗。
研究大鼠戊肝病毒的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助理教授薛达称,今年的情况令人担心。去年录得两宗个案的患者均住在黄大仙区,亦在差不多同时间染病;而今次三人分别住九龙城、南区及屯门,可见各区均有长期病患者接触到该病毒,并因此染上肝炎,或演变成社区传播。
他称目前需要做更多基因测试,以找出病毒如何由鼠跳进人体,顺利的话可望在一至两个月内完成基因比对。

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左)及该系临床助理教授薛达(右)去年发表全球首宗人类感染大鼠戊型肝炎个案研究结果。(资料图片)

卫生署昨晚公布的三名分别81岁、67岁及74岁病人,感染大鼠戊型肝炎,他们分别自今年4月、3月及1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并无其他病征。其中74岁男病人已于5月4日离世,死因仍在调查中。署方是于5月10日确定该3人的4个样本带有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属“C物种戊型肝炎病毒”。

学者:多区有长期病患者染大鼠肝炎 影响范围大

港大学者薛达去年与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共同发表全球首宗人类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的研究结果。对于本港再新增三宗个案,薛达坦言情况令人担忧,因为去年的两宗个案染病时间相近,居住地点亦同在黄大仙区,但今次的三名患者分居港九新界,显示全港不同地区均有长期病患者可接触到该病毒,继而染上肝炎,影响的范围较之前大,他担心病毒或成社区传播。

目前人类染大鼠肝炎的途径未明,专家指仍需作进一步基因检测找出原因。(资料图片)

未能肯定病毒传播途径 将做基因测试找出原因

截至昨日,全港累计录得五宗人类染大鼠肝炎个案。薛达承认目前未能百分之百肯定大鼠肝炎病毒由大鼠跳到人体的途径,因为由病毒潜伏期至发病或相隔几个月时间,一般病人均不会记得数月前有无接触过大鼠。

而另一个解困的方法,就是进行更多基因测试。薛达透露,其中一个方向是收集病患者所居住地区的大鼠样本,以及病人的血液样本,将两个样本的基因作直接比对,以找出两者的异同,以及研究当中有无基因突变,令该大鼠病毒突然可传染给人类。

需收集更多不同地区大鼠样本做基因比对

全港现时有两间化验所可进行大鼠戊型肝炎病毒基因测试,分别是港大微生物学系及卫生署的化验所。薛达称港大及玛丽医院自去年9月发现全球首例人类染大鼠肝炎以来,曾为大约200至300个病人进行测试,若有病人无确实原因染上肝炎,前线医生会建议其同时接受一般人类戊型肝炎及大鼠戊肝的测试。

他透露一直有与政府合作,食环署会将社区大鼠的粪便样本及内脏留予港大进行研究,去年主要就九龙中及九龙东的大鼠样本化验,他希望可以继续取得更多不同地区的样本,若顺利的话,基因比对起码需时一至两个月才完成。

其中一个病人居住的海怡半岛,多座住宅的花槽都放有老鼠药及贴有告示。(黄伟伦摄)

▼全港各区鼠患指数▼

+14

食环署:下周一起就食肆不当处理厨余加强执法

食环署发言人指,今日已派员到受影响地区视察鼠患情况,并就防治鼠患提供专业意见及技术指导,相关组别人员亦会在该些地区展开联合行动,加强区内街道洁净服务,在公众地方加大力度进行防鼠和灭鼠工作,以及检控违例弃置垃圾及废物的人士。

鉴于食肆所产生的厨余和食物残渣如处理不当容易引致鼠患,食环署特别针对食肆在后巷处理食物、清洗器具、堆放杂物及违法弃置废物(包括在凌晨违法弃置袋装垃圾)等情况,将于5月20日展开五个星期的特别行动,进一步加强食肆负责人的防治鼠患意识,并会加强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