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据】公共体育场地不足远低于标准 边类球场最短缺?

撰文: 陈嘉慧
出版:更新:

康文署辖下场地向来抢手,立法会秘书处日前发表研究数据显示,本港最欠缺的公共体育场地是羽毛球场、篮球场,分别比规划标准少293个和224个。
有学者指出,一些运动场地如羽毛球场、篮球场等,其实重叠在同一个场地上,实际短缺数字或许更大;相反政府统计未有计及私人会所、学校的运动场馆。

↓即睇重点数字↓

立法会秘书处近日发表研究文件,统计本港六种公共体育设施的短缺情况,透过比较现有设施数目,以及基于2018年年中的人口及2018年《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得出的所需数目,发现本港的体育馆、运动场、羽毛球场、篮球场、7人足球场,均有不同程度的短缺。

当中以羽毛球场及篮球场最为短缺。以本港2018年中人口745万人计算,按照规划本港需要有931个羽毛球场,但实际只有638个,比规划标准少293个。篮球场方面,本港需要建有745个才合符规划准则,但实际上只有521个,短缺224个。

浸会大学体育及运动学系副教授雷雄德指出,不少运动场地如羽毛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其实重叠在一个场地上,只是以不同界线划分。他举例指,若有市民租用场地打篮球,同一场地便不可以用来打羽毛球,因此公共体育设施的实际短缺数字有可能更大。

雷雄德续指,一些场馆亦会用作体育活动以外的用途,如维园足球场一年近半时间都会用作年宵市场、花展、集会等场地。另一方面,私人会所、学校中的运动场馆又未有相关统计。他认为,仅看硬件数目是否达到规划标准或不太能反映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实际可用时数及实际需求等作衡量标准。

体育设施不足,似乎有碍市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立法会文件指,根据世卫的标准,成年人每周应至少运动75至150分钟。2016年本港只有少于半数(44%)的香港人达标,更远低于全球水平的73%。

值得留意的是,立法会文件显示,政府用于体育发展的经常开支由2011-2012年度的31亿元升至2018-2019年度的51亿港元,八年间升幅达63%。

本港近年对精英体育投入明显增加,例如体院支援的精英运动员数目由2010年的546人增至2018年的928人,升幅达70%;同期体育学院的开支更由2.66亿元大幅增加至6.6亿元。如果按每名运动员每月资助计算,体院支援的运动员每人每月可获8,932港元的资助,残疾运动员每月可获6,633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