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奴】英国增加密度已解决住屋问题 英学者:香港楼价难跌
港人穷毕生精力为一个小小蜗居打拼,想住在过千呎的宽敞单位,是遥不可及的梦。跳出香港,井外的世界是否没有砖头的束缚?
移居英国的港人Kitty与Jeff的经验,告诉大家“逃离”香港,在异地的居住环境的确较宽敞亦较易负担。但专门研究房屋经济的英国学者指出,伦敦与香港其实同样面对房屋短缺问题,不少伦敦人要与陌生人共同分担住屋成本,共居比例于20年内大幅飙升。不过,伦敦目前的土地供应问题不大,过去几年透过不断增加密度、发展棕地等方法增加房屋供应,直指香港难以走这条路,更形容香港是“房屋金融化”最好例子,对未来本港楼价是否能大幅下降,抱怀疑态度。
《香港01》记者早前访问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房屋经济荣誉教授(Emeritus Professor of Housing Economics)Chrinstine Whitehead,她指伦敦一直都面对实际房屋短缺(actual shortage of housing),政府根据人口结构推算,目前仍需要每年兴建25万个居住单位才能满足需求,其他坊间推算更达到30万。
独居人口由50%下跌至25%
面对房屋短缺,楼价自然高企。Chrinstine Whitehead指,约20年前50%伦敦单位只有一人居住,无论是年轻人、成年人到老年人都有,但现时很多市民已无法负担自住,不少是跟伴侣同住甚或与另外二、三个人共享单位,使伦敦只有一人居住的单位下降至少于25%,并主要以老年人为主。
正如《香港01》访问了一对移民英国5年的港人夫妇Jeff与Kitty,他们在伦敦租用约1,200呎两房单位,月租1,700英镑,即使已诞下小孩子组织了家庭,仍要与一名留学生合租共住,对分租金,住屋开支仍占港人夫妇收入约三分一。
伦敦不走大幅造地之路 不断增加密度满足住屋需求
Chrinstine Whitehead指,伦敦并没有走大幅造地之路,而是透过不断增加密度。她说,伦敦外围地区密度很低,有很多独立屋,部份正改建成大厦增加房屋供应。而伦敦政府近年亦“拆墙松绑”,简化申请重建程序,加速了重建码头附近旧区、不再使用的旧工厂、旧楼等。然而一本通书不能读到老,Chrinstine Whitehead也认为,香港跟伦敦情况不同,因为本港楼宇已建得很高、密度很高,也很难鼓励市民移居到外围城市,不能将伦敦的一套搬到香港应用。
此外,伦敦约有20%面积绿化带,规定不能发展。但Chrinstine Whitehead指,英国社会近年有讨论是否应修订有关改规则,因为部份绿化地带不是真的绿化,而是被荒废土地,但坦言在政治上很难改变绿化带政策。
环顾全球,Chrinstine Whitehead认为楼价节节攀升与“房屋金融化” (financialization of housing)有关,无论是个人还是大机构都认为房屋是“好的投资选项”,加上宏观经济有量化宽松政策令利率下降,同步推高楼价。她续指,自2000年后在全球多个大城市包括伦敦,都经历楼市起飞,相信是借贷市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令大众更有能力买更多物业,从而推高楼价。
对香港楼价能否大幅下调抱怀疑态度
Chrinstine Whitehead形容,香港就是“房屋金融化”最好例子,因此对未来楼价是否能大幅下降抱怀疑态度,认为如果要压抑楼价,就要从供应和需求两边著手,没有第三条路。她说,以英国为例,在购买作非住屋用途的单位实施空置税(tax on non-residence purchase),能减少资金涌入伦敦。
香港楼奴惨况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