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持港产再造物料欠力度 玻璃砖之父叹资源变废物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环保署拟透过推行玻璃饮料容器生产者责任计划,从源头减少废玻璃产生,但要提升回收率,得环环相扣。被称为“环保砖之父”的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潘智生,一年前向政府提交方案,建议将正广泛应用的第二代环保砖里的玻璃成分,由25%大幅提升至50%,惟与部门交涉至今未有结果,而废物管理政策滞后,使得无数玻璃资源“葬身”堆填区。不少人说玻璃樽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根据环保署资料,2016年每日有243公吨玻璃樽弃置在堆填区,全年接近8.9万公吨,但同年玻璃回收量只有9,300公吨,回收率仅约一成。政府希望透过玻璃樽征费,大幅提升回收率至超过五成。

潘智生研发的环保砖已演化至第五代。(梁鹏威摄)

环保署预料,政府工程可完全吸纳本港回收的玻璃物料,除了使用含废玻璃成分的环保地砖,还可用于本地填海或地盘平整工程。把废玻璃转化成环保砖的专利发明,来自潘智生。他指出,香港没有玻璃工业,出口废玻璃,运费高昂,转化为建筑材料才是最好的出路。

潘智生研发的环保砖已演化至第五代,但应用层面维持在第二代。他解释,第二代环保砖加入25%废玻璃碎片,常用作表层会闪闪发光的街道地砖,第三代再加入光合催化剂,在静风下可吸收约5%污染物,可应用在空气污染较严重地区,例如旺角、铜锣湾。不过,有成品却没有市场。

潘智生表示对研究中的第五代环保砖甚有信心,“玻璃砂成分达70%,加上10%钢渣粉,更加环保,长远计也最便宜。”他解释,这款环保砖耐水、耐火及耐酸,没有加入水泥成分,毋须高温燃烧,节省了能源,且只需数分钟便凝结,适合取代污水厂和污水渠内价格较昂贵的修补材料。

学者批港废物管理叹慢板“香港废物管理政策推行得太慢。”潘智生受环保署委托研究提升环保砖玻璃含量,在一年前提交报告,他指第二代环保砖的玻璃含量可提高一倍至50%,然而修改政府工程规范才能改用,交涉了一年仍未修改。他希望政府带头使用本地绿色建材,令这些价钱稍贵、添加废玻璃成分的环保砖有生存空间。“若这些废玻璃没有被使用,最终还是送去堆填区,政府最后都要付出社会成本。”

环保署表示,政府一直透过环保采购政策,在工务部门及房屋署的建造工程中使用含本地回收玻璃物料的环保地砖。2013年至2017年间,有关工程使用的环保地砖总面积达87万多平方米,平均每年吸纳约3,000至4,000公吨本地废玻璃容器转化成的回收玻璃物料;部分回收玻璃物料用于本地填海或地盘平整工程,预计这些渠道将可完全吸纳在本港回收的玻璃物料。

政府应解除官僚制度下的枷锁,加快环保政策的进度。(梁鹏威摄)

废玻璃出口再造 承办商怨成本高本港早已发展玻璃转化成建筑原料的技术,惟出路问题一直无解决。根据政府与两个玻璃管理承办商的合约,承办商每月需预留合共不少于750公吨的玻璃碎片,送交政府的中央储存设施,供应本地。

至于剩余的玻璃物料,承办商碧瑶废物处理及回收有限公司表示,现阶段全数提供予本地公司作为建筑物的原料使用。香港玻璃再生有限公司则表示,大部分会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把废玻璃碎片转化成新玻璃樽的制造材料,每公吨玻璃碎片市值200元至500元,但运费高昂,承载20公吨玻璃碎片的货船,每转运费达约6,000港元,收益不太可观。

要避免大量玻璃樽送到堆填区处置,若未能做到减少使用,最理想还是重用,继而才到回收。政府除了需提供诱因鼓励不同持份者重用,当社会已有技术为被弃置的玻璃樽重新赋予生命,转制成为可被持续使用的物品,政府何不解除官僚制度下的枷锁,加快环保政策的进度?

上文节录自第129期《香港01》周报(2018年9月17日)《港年“葬”四万吨红酒樽   玻璃樽征费  未推已受挫》。

相关文章:港年“葬”四万吨红酒樽 玻璃樽征费 未推已受挫​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