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局创智能路灯 实时传递路灯情况
灯柱随街可见,现时在全港约2000公里公路中,有近14万枝灯柱。生产力促进局去年协助路政署开发“智能路灯监察系统”,透过新技术实时知道灯柱有否故障,免却过往人手监察的不便。该局称,新技术在测试期间,未有任何误差;更预期技术可用在其他方面,有助香港迈向智慧城市。
根据路政署提供的资料,过去3年,香港平均每年约有有6,400宗路灯故障,每年维修费约1270万元。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汽车及电子部副总经理潘志健表示,检查灯柱是否故障,一般透过两种途径,其一是目测确认,以汽车巡查全港公路,约花费7天,如果再算及维修时间,随时坏了逾一周才能更换;另一途径则是接获市民投诉。潘志健指,透过“智能路灯监察系统”,灯柱损坏后,可即时通知负责维修的承办商,一天内就可修复。
首创可“转弯”LoRa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汽车及电子部高级顾问黄毓琛指出,这次科技的其中一大特点,是研发了可“转弯”的LoRa。他解释,LoRa只能以直线形式传递讯息,由于香港多高楼大厦,本身难以应用,不过在是次系统下,如果灯柱上的讯息,未能直接传到接收器上,就会传到毗邻的灯柱,逐一传递,直至连接上接收器,即讯息能沿著公路上的灯柱传递,透过灯柱作转折,变相令LoRa可以转弯,是全球首创。至于为何不在每枝灯柱上直接安装“SIM卡”,将讯息传至路政署,潘志健解释此举会令成本大增,现时大约80枝灯柱,才需一张“SIM卡”,成本可节省四至五成。
试行期间未有任何误差
系统2017年8月开始于新蒲岗及启德部分地区试,共涉及221枝街灯,连同安装费涉及约150万元。对于试行效果,潘志健表示,系统运行情况“非常稳定”,未有任何误差。他笑称,即使十号风球“天鸽”袭港时,系统仍运作正常,即使当时有灯柱受损,都能即时将情况上报至路政署。他又称,其实技术可应用于不同范畴,例如可监察垃圾箱,得知尚有多少容量,以制定最合适的收集废物时间、路线;又可以用作监察“咪表”,以了解车位情况,方便市民泊车。
潘志健表示,下周一(19日)将正式应用系统,首枝灯柱会安装在科学园科技大道西的小巴站,期望之后会陆续安装,不过路政署回复指,计划仍在试验阶段,暂未有计划或时间表,将相关系统扩展至全港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