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发展停滞廿载谁之过? 罗范椒芬:历史包袱令到做事快唔到

撰文: 林炳坤
出版:更新:

本港历任特首均强调发展创科,但20年来却龟步徘徊。早期董建华提出多个创科项目,最终碍于政治形势而有心无力;曾荫权接任后曾将创新科技列入六大产业,最终却是回复成一个个的金融地产项目;上任特首梁振英成功设立创新及科技局,惟设局后一直没有具体方向;林郑月娥上任后,亦多次强调要发展创科。
自2014年起担任科技园公司主席的罗范椒芬接受《香港01》专访时寄语港人,发展创科时机一瞬即逝,社会应凝聚共识、把握时机。

科技园公司主席罗范椒芬接受《香港01》专访时寄语港人发展创科时机一瞬即逝,应凝聚共识、把握时机。(卢翊铭摄)

身兼行政会议成员的罗范椒芬指出,发展创科是要为本港经济注入新动力,令经济维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社会效益,为下一代提供更好出路。她强调,发展创科的整体策略及规划要清晰、目标要明确,方能发展得更好。她又认为本港应以生命科学、医疗科技等具优势的范畴作为立足点发挥所长。

最有远见竟是董建华?

香港在国际社会的定位上一直为亚太区金融中心。2000 年金融及保险、地产占本地生产总值17.8%,至2016年占比增加至22.8%。

经济结构过於单一的问题,20 年前的特区政府已经注意到。当时首任特首董建华便已提出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创新科技行业;及后更邀请著名学者田长霖主持创新科技委员会制定发展蓝图、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建立科学园、数码港等科研项目。

播种廿年仍在“追落后”

回想这段历史,罗范椒芬认为,香港早于廿年前已播下创科种子;但廿年过去,本港创科发展仍处于她口中的“追落后阶段”。她指出,即使过去创科发展进度和成效不彰,但初衷及目的始终如一,如今要发展创科,必先厘清为何而做,本港创科其中一个重点,应是促进本港经济多元发展,在现有经济优势或重心未完全饱和减弱前未雨绸缪,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令经济更健康平衡。

创新科技亦可提升社会效益和政府行政效率。罗范椒芬举例,现时立法会、区议会选举中,人手点票程序往往通宵达旦、冗长耗时,若借助科技,相信可提升效率。科技还可改善市民生活质素,特别是面对人口老化问题,善用科技可改善长者医疗质素,令家居生活变得更便利。

香港经济结构单一,亦令年轻人毕业后出路相对狭隘,罗范椒芬自言亦是“受害者”之一。她透露,当年在大学修读生物化学,毕业后原想投身相关行业,可惜在欠缺就业出路下,最终才“无奈”选择加入政府,若当年能找到药厂等工作机会,自己今日的发展必然很不一样,因此她希望发展创科,替和她当年一样对科学很有热诚的年轻一代,创造更多元出路和就业机会。

金融地产单天保至尊

董建华在任期间为本港创科播下种子,但若要令创科产业萌芽成长,政府必须为相关政策提供更多支援和空间。

曾荫权同年推行政府架构重组,把原有的工商及科技局,更名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将“科技”一词从局名中除去,惹起业界不满,批评港府不再重视科技发展。立法会资讯科技界议员莫乃光更批评,重组后的商经局虽然名义上仍管理创新科技署等部门,实际上却无暇兼顾科技产业发展和立法相关工作,在创科发展的角色上变得无名无实。

直至2009 年,曾荫权提出六大优势产业,重提创新科技以推动本地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不过,新蓝图提出后,政府并无太多跟进工作。从2008年至2012年曾荫权离任的四年间,六项优势产业除了文化及创意一项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较明显外,其余五项几近零增长。其中创新科技产业仅得0.1个百分点些微增幅,显示发展相当迟缓,而同期金融、保险及地产即使经历2008 年金融海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仅微跌不足1 个百分点,反映本港经济独沽一味依赖金融地产的情况并无改善,创科发展停滞不前。

罗范椒芬直言港府在创科政策上应更积极有为。(卢翊铭摄)

政府发展创科应积极有为

过往经验清楚显示,本港发展创新科技,政府必须主动出击,才有望取得成功。罗范椒芬直言,港府在创科政策上应更积极有为。她分析其他在创科发展领先的地方如深圳、新加坡,指出这些地方最大的优势或是在于其行政主导的体制,可以“一拍板就即刻去做”,早着先机,赢在起跑线。她指出,这同时反映时间、创新思维对于发展创科至为重要,香港在厘清整体策略及规划后,便要把握好时机。

不过,为官多年、熟悉政府运作的罗范椒芬亦坦言,香港的政府体制运作历史悠久,一直按既有程序运行,加上政府以至社会整体对科学的认知水平及知识含量相对不高,政府内部亦欠缺具科学背景的政务官(AO),故政府处理创科政策时难免较陌生,一个个历史包袱“令到做事快唔到”。

她理解政府推动创科发展未必能一蹴而就,但期望当局不仅提倡创新,在内部亦要身体力行,因为创新涉及新事物、新尝试,往往牵涉要突破原有的限制,但不少项目始终是“条例唔改就唔试得”。她相信,如果社会有整体共识有决心“做好件事”,便会有更多空间加快速度、毋须事事墨守成规。

科学园争取在园区和中大之间研发无人驾驶系统,希望政府在道路规管上作调整,但到目前仍未能“成功争取”。(卢翊铭摄)

创科发展面对哪些限制?罗范椒芬举科学园一直争取的无人驾驶为例。她说,由于中文大学邻近科学园,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频仍,加上早前落实合作共建智慧社区,故有意研发无人驾驶车来回科学园与大学校园,以便利往来。园方希望政府会在道路规管上作调整,但到目前仍未能“成功争取”。罗范椒芬重申,希望当局可以将科学园园区,划为“特区中的特区”,即为实验沙盒(sandbox),让更多目前尚不合乎法规的科研技术,得以在园区先试先行。

现届政府虽然提出要为新事物拆墙松绑、检讨更新现行法规以符合新经济需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差相仿佛,迄今未见有明显进展。

林郑月娥日前出席活动时说,上任时承诺会检讨现有政策,政府将成立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现时有待立法会通过。

前任特首梁振英(右)任内经历几番跌宕才成功开设创新及科技局,但任内并无提出实质的政策变革。(资料图片)

梁特药石乱投 难达共识

历任特首中,上任特首梁振英是最常把“创新科技”一词挂在口边的, 2012 年甫当选后,他立即提出增设“科技及通讯局”,希望能在独立的政策局领导下,带领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

可是,与董建华情况相似,受制于政治环境,梁振英在任五年期间,本港政治争拗不断、社会撕裂严重。立法会审议增设创科局期间,遭到议员拉布,最终经历几番跌宕后,才于2015 年成功开设创新及科技局。在如此政治气氛下,政府即使有心推动创科相关政策,亦难免力不从心。

此外,梁振英在任五年期间,以解决房屋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政策,甚至将建屋置于创科发展之上,如当局于2014年以“房屋需求极大”为由,无视反对声音,将原本用作兴建科学园第四期的白石角地皮,改划为住宅用地,兴建中密度住宅。此举遭工程及科技业界批评限制科学园未来发展、打击本港科研发展及竞争力。

梁振英任内另一主要创科工作,是投放大量资源成立了多个基金及改善基建,有意见认为他是为后人种树,然而创科发展却始终未见明显进步。主因在于港府推之不得其法,整体方针缺乏新方向,并无提出实质的政策变革。

科研力量太分散 可重组整合

除了设立创科局外,梁振英于2014 年曾研究重组整合本港多个科研机构。现时港府除设有创科局外,还有多个科研机构,如管理科学园及三个工业村的科技园公司、数码港、应科院等。当时顾问研究指出,本港研究力量过于分散,建议要作合并以集中加强发展,不过最终政府因为各种理由未有采纳。

身为科技园公司主席的罗范椒芬认为,未来若要更好地推行创科,应审视检讨现行架构。她认同,目前各机构虽然某程度上各有分工,但无疑亦有相当部分重叠,并且“分得太散”,若能作一定程度的重组和合并,在资源运用和行政处理上将会更有效率。

创新科技这颗藏种于港多年的种子,若社会愿意投入悉心照料,相信终有一日可以开花结果。罗范椒芬亦寄语港人,在创科发展上不应妄自菲薄,因为香港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其实“唔系咁大”,不过机会一瞬即逝,若再不主动积极把握时间,很可能就会错失机遇。她期望政府若有良好愿景就需要加快步伐执行,以及确保具体措施能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