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补选丑态百出 三问民主派为何参政

撰文: 陈澔琳 林嘉淇
出版:更新:

“选出最强代表”,是民主派在1月“311补选”初选的口号,但经过“Plan B”闹剧后,泛民碎片化,及伪团结假民主的丑态表露无遗。事件更突显出,“选举”究竟为了什么?选民是否真的可以选贤与能?作为有六成选民支持的民主派,过往只靠批评政权来争取选票,欠缺长远执政意识和扎实的政策理念,未来他们又该有何作为?

无论今次补选结果如何,民主派也应思考,怎样才能为香港社会带来最大益处。(卢翊铭摄)

民主动力最初力邀泛民及本土等非建制组织参加初选,是为了减少派系矛盾及不确定性,故初选理应是各方妥协,选出最具代表性候选人的平台。不过在九龙西初选得票第二的民协冯检基,遭到网民嘲弄及自决派立法会议员逼退后,事件自始起了根本变化。至1月底,港岛区参选人香港众志周庭,被选举主任“DQ”参选资格后,未经初选的区诺轩,又旋即获泛民加持成为该区的“Plan B”。在在暴露了民主派山头林立、各怀盘算、“说一套做一套”的笑话。

不少民主派支持者看在眼内,大失所望,例如身为九龙西选民的法政汇思前召集人任建峰,曾狠批企图推翻初选机制,迫使冯检基放弃成为“Plan B”的朱凯廸等人,是拆掉民主派的道德高地,他又形容这种做法与“政权处理西九龙高铁站一地两检丶或政权近年处理筛选式政改的粗暴手法”无异。

“说好的团结呢?”曾自诩“中间派”出战2016年立法会新界东直选的黄琛喻也无奈地说。最初,他乐见泛民以大局为重协调初选,惟其后事与愿违纷争骤现,“从旁观者角度,会觉得建制派虽然有猪队友,但幕后的军师功力明显比非建制高好多。”早前立法会“修改议事规则拉布战”,也是民主派自暴其短的鲜明例子,黄琛喻批评,不少议员的发言“哗众取宠、人身攻击”,不具“议员”应有的“模样”,因为“议员应教导丶培养选民将焦点转到政策上,我不认为作为一个好的议员只一味迎合选民的喜好,而忽略培养自身的论述。”

在新界东及九龙西,泛民循初选选出代表;在港岛补选,民主派按照政治伦理,由香港众志参选。(张浩维摄)

自2003年七一游行后,泛民主派光谱扩阔,不少人投身政治,并以推动香港民主化为己任,开展与建制派抗衡的二元对立格局。然而,泛民虽以政治“阵营”自居,但不同山头因应不同的选民基础,屡屡作出截然不同的形势分析及政治判断,导致该“阵营”只是相当松散的政治群体,而非一个有统一政治论述、从政理念及行动策略的政治联盟。

“所谓民主派,究竟你代表的民主是什么?”在2016年立法会港岛区直选铩羽而归的民主思路联席召集人黄梓谦问。“对我而言,九西(初选)有点丑样,因为你自打嘴巴,什么叫民主派?结果你自己内部筛选,那你跟不同意(民主)的人有什么分别?”字里行间难掩失望及不解,因为这与他对民主的认知有显著落差,“民主最重要的精神是你不能觉得选民没有自己思想、你要他选谁就选谁。香港有一个现象,就是选民是支持民主派的,(泛民)派谁出来,那些票就是谁的,现实是否如此?我认为这低估了选民的智慧。”

大众追求的民主,是讲求建立一个根据法治、公义、平等原则运行的社会,与个别民主派在是次“Plan B 风波”般漠视程序、以民粹先行的处理方法有显著分别。在香港这特殊政治生态下,政党并非制定政策权力的政治组织,只能一定程度影响、监督和制衡政府,但议席背后牵涉的政治资源、话语权及知名度,却是政党生命的延续,因此他们对议席尤为重视——“无论如何,泛民之间采不同路线之局已成。但大家必须明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泛民政党之间,只有团结的需要,没有分裂的条件。”这是公民党梁家杰于2010年民主党提出区议会改良方案获立法会通过时写下的一席话。凡事总是说易行难,或许泛民应三问从政初衷,思考他日的路要如何走下去。

是此补选后,民主派或需正视山头林立这现象。(李泽彤摄)

一问:从政为什么?

“我在英国读书时,老师说读政治如果不是为了执政,那不如不要参政。执政目标在于落实自己信奉的政治理念,执政是为理想而战。”黄梓谦认为,每人对政治参与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令他感诧异的是,不少香港政客只甘于成为压力团体、从事政策研究、政治公关等,却欠缺从政者理应具备的执政意识,“他们只会指出问题,没有想过解决问题。当然你会说中央不容许有执政党、迄今仍未见执政空间,但回归至个别心态,从政时也应问自己,你会否想参与政府管理成为当中的一份子?”

政党轮替是民主政治常态,但香港的政制设计却排除了政党执政的可能。在前途谈判之时,香港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经历巨变,在港英政府主导下,回归前夕,象征民主化的代议制迅速开放;但回归后,《基本法》的行政主导原则及循序渐进式民主化设计,却令议会议席并非由全面开放的民主选举产生,加上临时立法会通过修改立法会选举制度,由民主派占优的“单议席单票制”,改为有利少数派的“比例代表制”,加速政治阵营碎片化。若从议会运作而论,分组点票及议员受限的提案权,均削弱议员影响政府的能力,亦大大限制政党功能的发挥。对一众参政议政的泛民团体而言,制度性的局限令他们无法藉民意成为政权体系核心。然而,他们打算永远扮演反对派的角色、顺着这样的政治剧本走下去吗?

黄梓谦曾于2016年撰文指,香港政局若要有所改变,必须发展政党政治,而政党亦不应只满足于成为“压力团体”,他又质疑民主派:“相对温和的年轻泛民领袖,会各据山头,靠近激进本土,继续做永远的反对党?还是会结盟合作,求同存异,组成中间力量,并以民主执政为目标,直接与民建联争夺执政和管治权?”字句之间,透露了他对泛民主派应有执政决心的期望。两年后,社会状况未见改变,而他的想法亦未曾动摇。

“作为一名政党成员,如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机会‘话事’、有机会参与政府运作,其实是很恐怖的。”在他眼中,香港整体社会发展在回归以后几近没有寸进,“大家逐个逐个挑战去处理:金融风暴、沙士、23条上街、国教,但邻近的亚洲地区已前进了很多,反观香港却没有明显的进步,国际枢纽愈来愈收窄,货柜码头没有智能元素。其实这些问题是否从政者需要思考的呢?”他眼中的从政人士,应有更长远的目光、对这个城市有更多更广的承担,而不是一味只解决当务之急,“我不是说非建制派的反对是没有意义,但的确影响到整个城市竞争力,以及那些最急切而我们仍未注意到的课题。”

在黄梓谦眼中,“我们重复一次又一次表达自己的意见不难,问题是做不到(实事)。”(吴钟坤摄)

二问:选民要什么?

如上述所提,议会的先天性设计本已偏袒行政机关,泛民极其量只可担任监察者。对他们而言,主要战场在社会而非议会,只有取得足够选民支持,方可保住话语权。建制对非建制、蓝丝对黄丝……政治舞台充斥着意识形态二分法,更突显两大阵营的相互对立、各不相让;然而,当泛民总以反对派姿态示人,他们曾否想过,普罗大众的政治立场是否真的那么壁垒分明?

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分别于2016年7月及2017年5月至6月期间,进行“香港民意与政治发展”调查,访问约1,000名15岁或以上操粤语的香港市民,两次调查均发现,最多受访者自称温和民主派,两年均占约30%,而激进民主派及本土派由10.7%跌至7.7%,中间派由19%升至21.1%,无任何政治倾向者则由23.7%升至25%。从数字所见,自称为中间派及无政治倾向的选民有上升的趋势,两者总和比非建制派还要多,换句话说,他们才是最有可能影响议会形势的一群,而政治对垒不见得是他们所乐见。

特首林郑月娥于去年的胜选宣言提到,修补撕裂是首要任务。不过,不论是泛民主派或建制派,至今似乎无意也未有向前踏出一步,是次补选更可见一斑。“由他们竞选的口号、以至政纲均看不见有人愿意修补社会撕裂,不过是依旧维护自己既有支持者阵营。”黄梓谦无奈地说,由2016年的立法会选举,到今年的311补选,民主派的选举口号仍只流于“反政府”套路,完全未有尝试争取中间派或无派别这群沉默大多数的支持,以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

有论者指,政党行为与市民支持度,是鸡与鸡蛋的逻辑问题——是政党的行为影响市民看法,还是反之亦然?对此,黄梓谦认为,市民需要很清晰表达对从政者的期望,“他们(泛民)的心态才会变,但问题是,大多数市民还未说出来。”在此之前,泛民何不主动摸索,寻求更大的选民基础,凝聚更大群众力量?

黄梓谦认为,泛民主派以反对派自居,对日后立法行政、甚或香港社会没有半点好处。(吴钟坤摄)

三问:“大局”是什么?

自1980年代起,政制改革已成为本港挥之不去的社会议题,当中的争论及冲突至今方兴未艾,有关争论不但难有共识,甚至经常主导公共议程。泛民要面对的现实是,中港在民主进程上的博弈势力是不均等的,在条件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假如民主派持续扮演反对角色、与政府及建制派抗衡,或将导致政府与民主派出现愈多分歧,长此下去,或会令更多选民对泛民无日无之的“反对”失去耐性。

黄梓谦以2014年政改之后的政局为例,“占领你又做过、乱宣誓又做过、抗争又做过,你是否真的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如大家不尝试沉淀思考,便会永远在困局当中。”在整个访问中,黄多次提到政改,正如他参选立法会时的政纲,同样以重启政改为首要目标。他接着诘问:“泛民是否会继续争取民主?若是,他们愿意退一步在‘831’框架里谈判吗?又愿意在《基本法》方案内沟通吗?”他指出,假如以上问题是“否”的话,在中央与泛民互不相让的情况下,那么在短期内,政改只会重启无期,这样对香港的民主进程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回归初期的2001年,香港政坛一度出现“八党联盟”——经自由党田北俊牵头,建制及泛民以大局为重,难得合力通过不加税、免差饷等利民议案,当时泛民的声音备受重视,但时至今天,他们往往打出“反政府”旗号,立场先行兼不求政策更新,加上近年多宗政治事件,泛民与政府丶建制派势成水火,双方均遗忘了“大局”而各行各路,这不仅无助议会内的政策讨论,亦无助社会进步。

对于是次初选,民主派也形容是以“大局为重”,在他们口中的“大局”自然是取回议席,重新掌握地区否决权,传统泛民与自决派因“大局”而进行初选。黄梓谦反问“大局”的定义,“能够取回议席就是大局?还是整体香港有所进步才是大局?”在他眼中,后者才是非建制应共同肩负起的承担。

“有一位民主派前辈上星期跟我说,香港现在没有解决问题的平台,只有一个继续将自己想法重复演绎下去的平台。”黄梓谦引述的这句话,正正反映本港政治生态的悲歌——抗争的频繁与升级、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个人意愿凌驾集体意志,最终的输家都是市民。

上文节录自第98期《香港01》周报(2018年2月5日)《补选丑态百出 三问民主派为何参政》。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2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8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