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两医学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肺癌、中风新治疗
香港中文大学“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应用”和“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与新技术及推广应用”的两个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莫树锦及其研究团体,开创的“标靶治疗”,令患者生存期从10个月延长至22个月。
而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教授黄家星及其团队,针对轻微中风患者研究治疗方法,以改善中风后残疾患者的活动功能。
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模式 患者生存期延长多12个月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教授吴一龙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自1999年开始作有关肺癌的研究,以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变异的肺腺癌。
研究团队十多年来取得不少突破,包括开创依据基因突变,替肺癌患者选择精准靶向治疗,即“标靶治疗”模式,令患者生存期从10 个月延长到22 个月;及针对出现新基因突变及抗药性的患者,团队发现新的精准治疗方案,将其无恶化存活期有效延长超过一倍等。 研究成果被纳入中国、全球的肺癌诊治指南,订立“个人化治疗”标准。
莫树锦表示,透过中港两地专家多年共同努力,改变整个肺癌的治疗标准和指引,并与学者们建立互敬、互信及互重的友谊。他又指,研究目的是希望肺癌能变成慢性病,将来晚期肺癌都可不再是致命疾病,而是用药物处理的慢性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新策略及技术 提高中风者脑部血流量一成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教授黄家星,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及重庆医科大学等专家组成的团队,一直从事预防和治疗中风的研究,范畴包括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病理及治疗。
黄家星根据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即“脑血管收窄”是华人中风的主要成因。其团队利用“微栓塞信号监测”作研究,证实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较单用亚士匹灵更有效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和轻度中风患者的微栓塞问题。其后,团队又研究证实,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针对轻微中风的最佳治疗方案。
近年,黄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体外反搏法”能改善脑血流供应,令中风患者的脑部血流量增加约一成,或有助修复功能障碍。“脑磁激治疗”则是通过重新连接大脑与身体的受损通道,来协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
黄家星对获奖感到鼓舞,认为结合两种创新疗法或产生协同效应,增加血液流向脑部,及恢复肢体和大脑之间的交流,希望藉新方法,为接受最佳治疗仍出现残疾情况的中风患者,带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