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农夫妙计“笑抗”气候变化
撰文: 邓芯怡 郑思思
出版:更新:
新界北区的打鼓岭,除了气温比市区更热更冷外,在这边陲一隅有个小地方名叫坪𪨶恐龙坑,一对母子两代人在此耕田过活。肥妈妈和小儿子见证本地农业由兴旺走到式微,本地菜难敌内地菜,直至有机耕种兴起,才为香港人食香港菜带来商机。然而,气候变化来袭,近半年农作物失收,蔬菜变形。
记者近月到访,找到8种生长异常的蔬菜,但母子俩没有怨天尤人,还想出三大锦囊妙计:“要搏”、“要分散投资”,最重要是“要笑”,向无情的气候变化说不。
小儿子农夫陈不凡称,他和肥妈妈也想香港人食到香港菜,不过他把握到商机,却料不到遇上气候变化。
去年全球有气象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足足有18项高温纪录被打破。冬天反常地热和潮湿,令农场很多冬令蔬菜生长异常,例如菜心“高脚”,在收割前几天间已急飚到一呎高,太长太幼,吃起来有渣不甜,还有包心生菜、椰菜热到菜叶向外翻等等,农作物死了三四成。
今年是最难种一年
肥妈妈说,这是她耕田以来最难种的一年:“几十年也未试过,种菜也不生。完全是不生,热到死,不死便奇形怪状。”
踏入2016年1月,天气的钟摆忽然由最热摆到最冷。先是一场有纪录已来最早的黄雨,然后是半世纪以来最强的寒潮,当大帽山堆满赏冰人潮时,农场的菜大批冻死,或者湿到烂。最教肥妈妈心痛的是车厘茄:“(之前)车厘茄好靓啊,一抽一抽,哗,全棵树也是。见到好开心。怎知道,结霜,惨得很。”陈不凡补充谓:“冻伤了,跌满一地,没有用了。”还有,湿到烂的番茄、开满花的西兰花等等……
想知道两母子如何“笑抗”气候变化吗?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