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溶讲话以外的政治讯息--从访港规格解构中央宣讲团三大特点
一众特区官员昨日齐集政总“上堂”,聆听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讲解十九大精神。今次冷溶率团南下,是继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飞访港的另一场重头戏,而综合政圈人士分析,从宣讲团来港的安排,大致可归纳出三大特点,这些讲话以外的脉络和表述,或能折射出中央对港事务的思维和手腕。
冷溶访港“授课”,政府高官顿变“乖学生”。综合来说,冷溶的演说框在罗湖桥以北的神州界内,中间并未特别提到香港,直到其后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发言,方提到香港要有“宪法精神”,尊重“一国”是“两制”前提等大精神、高调子。不过,用眼有时更能“听”出深意,中央宣讲团今次南下的政治姿态,或许比二人的讲话内容本身更值得留意,亦更能揭示北京对香港的政策思维和手腕。
对部分港人来说,“中央宣讲团”这个词语相当陌生,但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自2002年的十六大始,每届党代表大会过后,中共中央都会组成宣讲团,分别走访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等宣讲。与十八大相比,今次宣讲团的规格明显提高,当中包括三名中央政治局委员,即中纪委副书记杨晓渡、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及中宣部部长黄坤明。
杨晓渡来自中纪委,突显现今中共“从严治党”、“以法治党”。而陈敏尔和黄坤明,皆曾是习近平的部下,关系密切:陈敏尔早在2002年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期间,习近平担任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职场生涯中,不止一次与习近平在同一省市工作。将二人放进宣讲团,似要带出一个政治讯息--宣讲团的工作获得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且毫无疑问能准确掌握和传达习近平的想法。
至于今次宣讲团访港,可括概出三大特点。
第一,宣讲团的讲话对象只对准特区官员,并没有在民间大锣大鼓宣讲,显出慎守一国两制界线的低调与含蓄。在内地,宣讲团都是“穿堂入室”,高调地在向民间宣传。例如,根据大陆媒体报道,“中央宣讲团成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一行深入到乌鲁木齐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之一黑甲山片区管理委员会,与各族群众座谈”;“在河北,宣讲团赶赴阜平县,与骆驼湾村基层群众进行互动宣讲”;“在海南,宣讲团来到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直奔田间地头,在育种田边同农业技术员和周边村民展开宣讲交流”;“在宁夏,中央宣讲团来到贺兰山脚下的闽宁镇原隆村,同村里干部群众展开热烈讨论,并就村民们关心的产业发展、养老保险、创业就业等问题”。
宣讲团访港,只到政府总部闭门讲话,显然有别于在内地的喧闹,这或许就是领导人常说的拿揘“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平衡。
第二,中央选派冷溶来港宣讲,似乎想顾及港人的心理,尽量脱去“京官宣旨”的形象与意味。冷溶是是典型的学术官僚,1983年大学毕业后便分配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历任综合组邓小平研究小组编辑、副组长等;200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2005兼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2007年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至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主要工作包括研究和撰写领导人思想和生平往事。可以说,冷溶大半生的工作都离不开书卷。
中央派这位“学者型”的官员来港宣讲十九大,能突出“讲道理”的形象、心平气和的语调,以及以法理作基础的底线,一来让港人较易接受,二来亦可减少政治意味太浓的心理反弹。
第三,今次宣讲团南下,可说是李飞访港的延伸。上月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用了显著篇幅论述“一国两制”事业和港澳工作,强调中央“全面管治权”与特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时隔一个月,李飞访港并且主动掀起23条立法的敏感议题,称尚未立法的不良影响“有目共睹”,又强调港府就此责无旁贷,潜台词呼之欲出。李飞讲话后7天,冷溶便旋即到来,宣讲十九大精神,当中铺排环环相扣,显然不是巧合。
可以说,上次李飞的放话对象是全港市民及学生、今次冷溶的演说则主要面向特区官员,呼应了习近平“七一”访港致辞所说,“要加强香港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和青少年的宪法和基本法宣传教育”的“嘱托”。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中央官员访港,因着“一国两制”的界线,都是以“中央政府”作称谓,而早前李飞访港,其致辞多次提及“共产党”,似是要港人开始适应和承认,中国共产党就是国家执政党这一基础事实。至于今次南下的中央宣讲团,并非国家机关,而是为中共党代表大会服务的工作单位,共产党的影子再次在香港榥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