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年轻人变成真港独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有报道指“港独”一词在Google的搜索率在这三年间升近八倍。骤眼看来,这是个惊人的数字。
可是,若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就代表港独势力在港快速上升吗?民意调查的数据不是显示,支持港独的年轻人正大幅减少吗?
只是,当有港独的新闻出现,年轻人仍往往成为被指摘的对象。为何会出现“港独在年轻一辈间不断壮大”的印象?以上问题若不好好梳理,只能被偏见牵着走。

对港独疑惑未被解答 
不少人心中留下问号

港独最初在香港出现时,风头确实一时无两,特别是梁天琦参选期间,因其个人魅力,使得不少年轻人都被他迷倒,相信他会为沉寂的政坛带来改变。

可是,除却一小撮港独的死忠份子,大部分人对港独都抱有一大堆疑惑:香港没有大陆能生存吗?若然港独真的出现,那么粮食供应可以怎办?一个独立的国家需要军队,那么在香港独立后,是不是每个男性青年都要服兵役?香港缺乏天然资源,而且只倾侧在某几个行业,若然香港独立,没有大陆,又该怎样发展?在国际上会是什么地位?

这些疑惑不单成熟的一辈抱有,年轻的一群亦然,因此他们才会希望宣扬港独的领袖能够有深入的论述。不过,纵然港独思潮后来尝试建构出一套理论,却远远未足以说服大多数市民支持他们的论点,故此港独思想一直未在社会中成为主流,不少年轻人也对这个命题表示质疑。

一小撮人可以代表全部? 
非友即敌社会让中间立场被消音

另外,一小撮年轻人悬挂港独横额就代表所有年轻人都支持吗?情况就有如一个中年人支持港独,并不代表全部中年人都支持港独一样,年轻一辈间也有持不同立场的人,而且是大多数:哪怕仅3.1%年轻人认同自己只是“中国人”,但不可忘记只有15%年轻人支持港独,绝大部分(63%)年轻人自认是“广义香港人”(即香港人及中国的香港人), 亦即是大部分年轻人在身份认同上,都并非偏激份子,更不是港独支持者。然而,因为这几年来香港社会变得愈来愈非友即敌,而要判断敌友必须以立场定论,因此立场鲜明的人士,尤其是港独领袖与强硬建制派的言论便更受人注目,因为大众都好奇充满未知数的港独思潮会如何发展,而那些强硬建制派人士又会如何回应。在此情况下,公众平台充斥着有关港独的消息,令人产生港独一直壮大的错觉。再加上因为港独领袖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使人直接将港独与年轻人画上等号。可是,这样的连结并不公允,更是误解了大部分不支持港独的年轻人。

“港独的情绪”和“真正鼓吹港独”是不同的概念,前者可以是对现状不满的宣泄,这亦是很多被视为港独的年轻人的实况。(林振东摄)

软性手法可解社会矛盾
惜过去未可作正确决定

社会若一直只停留在港独命题上发展也不健康。从数字可见,港独并非香港的主流思潮。一小撮内心充满不满与愤慨的人因为现实种种原因,只好寻求港独出路。其实只要让年轻人看清港独只是部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制造的假象,继而将现时的症结解开,给予他们表达诉求的空间,让他们感觉到政府有诚意聆听与帮助他们;他们对现况的怨愤自然会减退,自然不会做出情绪主导的行径。可是现时不少手握权力的人,未能准确地作出聪明的判断,不单令民间情绪反弹,更使人有感这些人作出决定时只为一小撮既得利益者,而非社会大众的福祉着想。

必须要留意,“港独的情绪”和“真正鼓吹港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今天的香港,前者可以是对现状不满的宣泄,这亦是很多被视为港独的年轻人的实况,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一直都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没有(或是不敢直接面对)把港独成为议事日程。从这几年对独立、自决、本土定义的混淆不清,以及实现港独的可行性和行动策略的阙如,便足以反映。他们和一些危言耸听的人相反,今天的港独,仍远不是一个政治运动。口号喊得最响的,只是那些企图利用回归以来累积的不满和迷失而混水摸鱼的政治投机者。港独议题在香港已被集中讨论接近三年。这三年间香港变得高度政治化,不少中间派市民感到相当疲惫及无力,更不想再因为政治争执而引起更多社会矛盾。而要改变,必须对症下药——既然梁振英政府过去的高压管治根本无法完全消灭港独,那么今届政府应该转换方式,刚柔并济,放下身段,仔细聆听诉求以及尽力满足市民的合理要求,纾解那些受到港独论述误导的年轻人情绪。

若直接将港独与年轻人画上等号,这样的连结并不公允。(卢翊铭摄)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人都曾年轻过,在追求个人及社会的崇高理想的过程中,遇到挫败时难免会沮丧甚至迷失,但同时亦会在错误中学习成长。正因如此,社会很多时要对年轻人更有耐性更加包容,因为我们期望有一天,他们会把社会曾经给予自己的机会,以同样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其他人,香港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多元又和谐的社会。

上文节录自第81期《香港01》周报(2017年10月9日)〈别把年轻人变成真港独〉。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