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士元逝世】战火中求学 一级荣誉毕业 黄埔船坞华人工程师
“政坛教父”、人称“大Sir”的前行政会议召集人钟士元,纵横政局半世纪。回顾青葱岁月,一本工程师投身基建的小说,改写钟士元的人生目标,令他从此踏上工程师之路,并以一级荣誉毕业于香港大学,成为黄埔船坞仅有的两位华人工程师之一。
生于乱世,有种责任。钟士元在大陆期间处理工厂业务,其后赴英深造获青睐,但他毅然返港投身工业革命,由一名商人华丽转身,展开多年公职生涯,从此把大半生岁月与香港命运紧扣一起。
代表学校赢排球比赛冠军
百岁人瑞的钟士元,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仔”。父亲祖籍广东佛山,来港成为五金商人,从事入口生意。钟父在港邂逅第三位妻子,于1917年11月3日诞下钟士元。
钟士元共有七兄弟和三姊妹,在众兄弟中排行第五。他在中文学校度过6年小学生涯,其后就读英皇书院及圣保罗书院。据《香港回归历程:钟士元回忆录》记述,钟士元喜爱参加不同课外活动,足球、篮球、乒乓球及网球样样精通,排球更是挚爱。钟氏身材矮小,多负责后排防守,而他曾代表圣保罗书院赢得校际比赛冠军。
一本小说 踏上工程师之路
1936年,钟士元预科毕业后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但一本描述工程师投身中国基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小说,令他深受触动,立志踏上工程师之路。在上海完成首学年课程后回港过暑假,却发生“一二八”淞沪事变,日本侵占上海,他被迫留港转校,于香港大学重读一年。
当时港大约有400名学生,但修读工程科仅约80人。大学三年级时,钟与另外两位同学希望学以致用,集资数千元,在学校附近的高街开设一间小型机械工厂,钟负责日常运作。
港大一级荣誉毕业 黄埔船坞华人工程师之一
1941年5月,23岁的钟士元港大工科毕业,是工程系唯一的一名一级荣誉毕业生,同时获得所有学业奖项。当时,本港工程界多以英国人主导,黄埔船坞仅有两名华人工程师,但他获聘在机器厂工作、出任助理工程师,月薪200港元,另一华人则在设计室工作。
然而,他的首份工作时间并不长久。1941年日本侵略的战火蔓延至香港,尽管守军英勇抵抗,但日军在圣诞日攻陷香港,更要黄埔船坞修理其战舰,钟士元不愿为日军服务,翌年初逃往澳门,居住在女友张蓉馨家中。两人同年年中在江西结婚,育有两女一子,可惜太太于1977年因心脏病离世。
日军攻陷香港 钟士元偷渡返港取工程书
香港沦陷后,钟士元写信联络港大工科讲师曾华胜,对方在 江西省担任省府(临时省会)泰和县机械厂的总工程师及副厂长,知悉钟的情况后,邀请他前往其工厂工作。成行之前,钟先乘船偷渡返港取回工程书籍,期间更遇上日军截查,险与“死神”擦身而过。
初抵江西不久,他转至一间官民合办的钢铁厂任厂长,并在中正大学兼任副教授。1944年,日军攻陷泰和,他转往江西兴国,其后再于南昌附近的小镇上,开设新的机械厂。
接收水电厂 差一点改变一生
钟士元在回忆录称,曾协助从日军手上接收一间水电厂的事件,形容经历“差一点改变我一生。”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胜利后,江西省政府委派钟士元到南昌市,协助接收被日军“霸占”的水电厂,并任厂长一年。翌年,当地官员盛邀他赴东三省任高职,经深思熟虑后,他婉拒并毅然辞职返港。他写道:“有时,重温往事,想到当年假如选择前往东北,我的整个人生历程将会改写。”
返港后,钟士元到港大同学黎景宋、其家族开设的香港光宇制造厂,任总工程师,月薪高达1,000港元,而当时的工厂女工日薪仅约3港元。工作两年期间、1948年夏末秋初,他取得英国文化协会的研究学人奖学金,随后远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深造,入读工程研究学院,跟随金属学权威H. W. Swift教授学习。
两年后,他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职研究学者,一年内发表六、七篇论文,亦曾获得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最佳论文奖Whitworth Prize。当时,英国一间大公司以年薪一千英镑(即现时约1万港元)聘任他,但他爱港深切,认为有道德责任回港贡献,1951年重返光宇制造厂。
惟经济不景气,1953年他自行成立顾问工程公司,协助工业投资者创立工厂。1956年帮助美国永备公司(Eveready)入股制造电筒的宋氏公司,同时结束其顾问工程师业务,出任已改名“崇佳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1958年,港府委任行政局华人首席非官守议员周锡年,筹备成立“香港工业总会”,以统一行业与英、美作生意谈判,钟士元亦被任命为委员之一,从此展开他叱咤风云的半世纪公职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