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薇 问我
资深传媒人陈淑薇自小关心环球大事,对周遭事物满腹疑问,天生就是一个做新闻工作的人。从懂事以来,她就以电台作为了解世界的媒介,而电台她只听商业电台,商业电台她只听“商业一台”,结果落叶归根,在商台新闻部工作了40年,位至新闻及公共事务总监。
人称May姐的她,1977年入行,年前从商台退休后,至今仍在主持时事节目,历年访问过的官员商贾,不少在香港政经界举足轻重。纵横新闻界47年,作为大时代的见证人,她口中的香港时评,正正就是半部香港近代历史。
半世纪与新闻结缘,她说新闻资讯的素养价值 ─ 准确、客观、公正、思维正面,放诸做人处事,同样适用。
今次转换身份成为被访问对象,问人换成答人,在很多条“问我”的回应里,May姐细数她在广播道上度过日出日落的心路,然后带我们攀过狮子山、横过维多利亚港,由下亚厘毕道说到金钟添马;她的新闻眼,关乎社会的欢呼声、悲哭声,她也一一数得很清楚。
广播道
陈淑薇是商业一台长寿王牌时事节目《政经星期六》及《政好星期天》的主持人,访问过的社会人士,多不胜数,其中包括时任政府官员、现任马会公司事务执行总监谭志源。今次角色互换,May姐在香港新闻博览馆接受担任《骏步人生》客席主持的谭志源访问,她指自己历来的受访机会,不多过五次。
陈淑薇1977年在浸会学院传理系毕业,随即加入商台新闻部当记者。1988年一度跑到电视台工作,但一年后回归商台,从此落地生根,一直效力同一机构,直至2017年6月底退任新闻及公共事务总监,在该台工作达40年之久。她现任商台主席特别顾问,每周也主持两个电台节目,分析时事议题。
过去接近半个世纪,May姐几乎每天都在广播道上来来往往。“广播道好像自己的家,我每日如果不是去广播道,就是回家。”原来,她与商台的联系、对新闻的热情,始于孩童时代,仿佛生下来就是个传媒人。“家中只听商台,从小就听。”那个年头,收音机算是一般家庭的主要娱乐,但May姐偏爱新闻节目。“我是很钟意新闻,自小就好钟意。”
儿时家中 阅四报纸
除了收音机,还有报纸。“我爸爸很喜欢看新闻,当时很少家庭会同时买四份报纸:华侨日报、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工商日报......新闻和副刊我都看。”经年累月的读报、听电台,这位传媒小粉丝长大后,成功入读浸会学院的传理系,主修电台及电视新闻。
毕业后加入商台,全是因缘际会。“人生有很多事都是冥冥中有安排。”May姐忆述,当时学院张贴了商台的一则招聘广告,她一位同学看到,笑指既然May姐如此喜欢听商台,应该申请加入成为一份子。然而,当时May姐正兼职替学生补习,收入稳定,于是婉拒。不过这位同学并未心息,还代May姐致电报名。
面试当日,陈淑薇形容是“一见即合”。“面试考我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时代结束的前因后果,幸好我出门前看了星岛日报的社评,刚好它就是评论相关时局。”商台随即要求她翌日上班,坦率的她却说:“我明天要去补习。”最后商台作出配合,让她上午上班、放工后继续去帮人补习。“不过一上班便很喜欢,很快便没有再做补习,连放工都不想回家。”她爱新闻,情根早种。
初入行,足迹岂止在电台,还有士多和凉茶舖。“当年很多时要到士多、凉茶舖借电话向电台报料;试过需要拆开士多的电话,接驳电线,将声带传送返去。”她笑言,为此每次都要在士多“光顾一支汽水”,以作补偿。
做新闻坚持四原则
由借电话报料到今时今日一部手机即能采访,然而时代转变,做新闻的原则,在她心中,从未改变。“压力并没有分别、(做新闻)原则也没有分别。”她坚持要“准确、客观、公正、思维正面”,更认为这些原则放诸做人做事皆适用,“等于我们不能凭一面之词就随便批评别人。”
尽管岁月没有动摇做新闻的心志,但毕竟度过了47个做新闻的年头,May姐每天身处的广播道,改变还真是不少。昔日有五大电视与电台进驻,风景热闹,道上也尽是熟悉的面孔,“还有几间酒楼,大家都是常客,可以见到很多朋友、同学。”如今呢?广播道只剩下两大电台,“五台山”变成“两台山”,工作人口因而大减,岁月如歌, 可仍在唱。
我爸爸很喜欢看新闻,当时很少家庭会同时买四份报纸:华侨日报、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工商日报......新闻和副刊我都看。
难忘突击访问钱其琛
回首过去,May姐追访过的人物,最深刻一次,要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大约是93、94年,那次并不是正式访问。”当时香港特区仍未成立,内地官员希望与本港传媒多作沟通。她和商台另外两名管理层,应邀到北京与钱其琛会面。
面对如此重要人物,May姐坦言也有点紧张,但总理的礼貌和仁慈令她意想不到。也许是总理的亲民,令May姐也变得大胆,坦白向他诉说港人的担忧;当时带著录音机和咪牌的她更打铁趁热,以商台台庆即将到临为由,即场邀请钱副总理接受访问。
May姐出其不意的要求,在场人士无不愕然。上司悄悄问她是否“打茅波”,连“带团”的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也站起来说:“事前没有说过要做访问吧。”May姐忆述,当时自己完全没有直视上司和张副社长,“双眼只凝视钱副总理”,对准目标,不断问:“总理,好不好?”明言只问五条问题。
面对突如其来的访问要求,她指钱其琛当时先是“呆一呆”,其后或许是被她的诚意和胆量打动,还是应允了,说“既然都来了。”这个难忘经历,印证一个访问的成功,除了准备功夫,临场发挥也是关键。
47年的传媒生涯, May姐尚未言倦,对本港时局、民生,她仍有话说,向政府当局进言,认为市民大众最需要是安居乐业,这当中涉及衣食住行的生活智慧。“衣,不需要名牌,最重要是干净;食,可以便宜,但要有营养;住,是最大问题,引用国家主席所说:楼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行,交通费很贵,公共机构需要想一想(办法)。”
街市变博物馆
位于中环必列者士街的香港新闻博览馆,开张近六年,促成这件美事的,陈淑薇是关键人物之一。现任香港新闻博览馆副主席的她,感谢一群“星光熠熠”的义工团队,还有香港赛马会的大力支持,令想像成真。
这座两层高的香港新闻博览馆,毗邻有宗教场所、学校、会所,氛围一致;无法想像,它的前身是一座街市,成功活化后,成为全亚洲首个新闻博览馆。
“是2018年12月5日开幕的!”May姐对这“儿子”的出生日期记得很清楚,但“怀胎”岂止十个月,而是用上三倍时间去筹备,还要“过五关、斩六将”。
当时是2006年,香港新闻教育基金正式注册,不时带队到欧美及内地,了解不同地方的新闻事业发展。现任新闻教育基金执委会主席的May姐忆述,2007年教育基金带团到美国访问,“在华盛顿看到一个新闻博览馆,大楼很大、有很多层,讲述新闻事业发展、理念、如何培训从业员、办学校新闻教育等。回港后,大家都说,香港没有、亚洲也没有,我们可否成立(新闻博览馆)?”大家当时觉得不易为,因为需要很多资金,也需要场地。
设新闻博览馆 亚洲首个
正值当时社会讨论西九文化区,便想到与政府讨论腾出一些地方让他们建馆。“我们一班董事,很多人,就像一队兵,获得当时的财政司司长、现任西九文化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接见。”她引述当时唐盛赞新闻博览馆“构思非常好”,惟西九文化区本身项目太多,加上有不少规条限制、程序又繁复,“有排都做唔到”,建议透过活化建筑计划寻找适合的地点投标筹建。
直至活化计划第三期,遇上“必列者士街2号”。“当时是一个室内街市,周边很多印刷厂,过往附近有很多报馆,例如华侨日报、红绿日报、南华早报,觉得氛围很适合。”
但这个街市吸引了来自十多组人士的争夺。May姐感激得到很多人的帮忙,包括来自大学的历史系、历史博物馆、市建局,以及测量建筑界和新闻界的前辈和朋友。她特别指出,曾任新闻处处长、时任马会主席陈祖泽,甚至愿意义务襄助。陈祖泽目前是香港新闻博览馆主席。
最终在这个“星光熠熠”团队的助力下,完成了标书,但还得“过三关”。“入标后,要去面试,古物古迹咨询委员会有很多委员,(我们)好似去考试般。”她忆述当时被问及,例如“你们是新闻人,不懂经营,要自负盈亏,你们如何做?”幸好团队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专才,“(我们)将所有人都搬出来,大家都踊跃发言。”最终如愿获批。
衣,不需要名牌,最重要是干净;食,可以便宜,但要有营养;住,是最大问题,引用国家主席所说:楼是用来住,不是用来炒;行,交通费很贵,公共机构需要想一想。
“非常感谢赛马会支持”
投标成功,再要闯过立法会一关,因为活化建筑经费是由政府承担,要立法会审批。“我们采访立法会可谓不少,但到立法会被质询倒没试过。(被质问)如何经营、政府的拨款足够与否等。”
由于新闻博览馆是免费入场,因此还要面对长期营运的问题,陈淑薇特别感激香港赛马会的合作与支持。“最大的支持者是香港赛马会,每年透过其慈善信托基金捐助我们。”当然有关支持需要馆方达到一定指标,包括确保每年的参观人数、展览数量,以及进行资讯素养公众教育等。她补充,三年疫情期间,博览馆经常闭馆,期间得到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支持,例如资助博览馆举行线上研讨会和讲座,让我们在疫情期间仍可为公众提供服务,“真的非常感谢!”
事实上,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在博览馆的筹组初期,已拨款支持相关的预备工作,包括筹组办公室和团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展品等;并在开馆后支持推行中学生传媒教育计划及筹办资讯素养公众教育计划,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和增加他们对新闻传播行业的认知。
我最钟意煮饭
40多年的传媒生涯,日以继夜的冲线,问她新闻以外可有其他兴趣时,陈淑薇秒回:“我最钟意煮饭!”
May姐接著细数自家的拿手菜式:“我钟意煮豉汁蒸大鳝、粉丝虾煲、粉丝蟹煲、莲藕炆腩肉、卤水牛𦟌......”除了小菜,也擅长煲汤,粉葛鲮鱼、花胶竹丝鸡、准山茨实猪展、大白菜冬菇等,都是她的家常出品。
面对每日瞬息万变的时局,May姐自言“我份人都几沉重。”幸运在烹饪中找到乐趣,认为最开心是有人赞赏厨艺,“很多同事都食过我煮的菜。我会不断问人好不好食,有人赞就很开心。”
小菜煲汤 最紧要有人赞
纵然煮得一手好菜,但作为母亲,她自觉未称职,指过往工作太忙,陪伴女儿的时间不多,女儿小时只能坚持每天送她上学,如今女儿长大成人,在大学执教,May姐想起,似乎仍感歉然。
至于其他兴趣,除了看新闻,她年轻时最喜欢打羽毛球,但“离开校园后已没有再拿起球拍”,现在较多在寓所附近步行,“我家在山上,饭后会在家附近步行,算是散步,也算是行山。”
新闻事业,仍未划上句号,问她正式退休时有没有目标在其他领域再作追求?“我想看很多书,对国际局势、历史很有兴趣,例如以巴局势,以往那里是怎样的。”May姐就是May姐,离不开新闻。
马会《骏步人生》刊物:http://bit.ly/3HbmwR0
*资料提供 : 马会刊物 《骏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