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卷|林超英:70年代水龙卷袭海洋公园 缆车抛一抛条缆跳出嚟

撰文: 吴绰诗
出版:更新:

维港上周六(28日)中午出现水龙卷,直卷上空维持约两分钟。前天文台长林超英今日(30日)指出,水龙卷多年来在港没造成大意外,但他忆述在70年代,初加入天文台做“新仔”时,就遇过一宗水龙卷惊险事故。

林超英披露,当年水龙卷打上海洋公园,“垂直气流将架车抛一抛,条缆跳咗出嚟”,庆幸吊车卡在搭台上未至于坠下,事故后本港研发一套吊车安全系统稳住索缆,形容是世界首创。不过,他指没有印象当年有没有相关报道。

▼9月28日 水龙卷掠过维港▼

+32

林超英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发》表示,水龙卷在香港有记录以来“冇乜大意外”,惟70年代“试过有水龙卷打上海洋公园”,发生缆车事故。他忆述当年“做新仔”时,刚巧由他负责调查,水龙卷的垂直气流“将架吊车抛一抛,条缆跳咗出嚟”,幸吊车卡在搭台上,故没有坠下。

他指,后来本港研发一套安全系统,加装在吊车系统压住吊缆,确保缆车不会飞脱,形容是世界首创。他又表示,之后海洋公园有监察雷雨情况,“依家唔会再发生㗎啦。”

天文台前台长林超英。(资料图片)

翻查资料,海洋公园“登山缆车”于1977年投入运作,曾经遇过龙卷风挑战。《香港01》在2017年曾访问时任高级缆车监督许泰儒,他称80年代初南朗山曾出现一次龙卷风,当时有缆车车顶盖被龙卷风吹落山脚。

他又提及据2006年《明报》报道,当时山顶处发生龙卷风,将钢缆扯离缆塔,园方须即时抢修,才能将缆车上的乘客送回上落站。而由于缆车初时属旧式设计,外罩离车厢较高,故外罩被吹掉进深谷惹起误会,事实上并无人伤亡。

海洋公园“登山缆车”。(资料图片)

林超英:或反映维港㷫到够条件形成 如船只驶过毋须怕被扯上天

林超英又指,水龙卷在本港一般出现在广阔海面,因为“无遮无挡,比较高自由度形成”。他说水龙卷出现的高峰期是6、7月,以往港岛南、长洲以南海域几乎年年都有。至于是否因为气候变化,他认为有关系,“可能反映维港㷫到,以前(形成)条件不够,而家都够呢?”

他又形容水龙卷形成有如用毛巾抹台时“一捽,捽咗一碌出嚟”,因两个不同方向气流碰撞、速度不同,加上低气压而旋转。他又补充,龙卷是由上而下形成,“不是扯海水上去,是误解”,称其向上力度不是太大,因此如船只刚巧在附近航行不用太担心,“澳门试过有小船抛起一阵,好快落返来,不至于整只扯上天。”

前天文台助理台长梁荣武。(资料图片)

梁荣武:水龙卷范围小 几乎完全无先兆

前天文台助理台长梁荣武则表示,因水龙卷直径只有几十米,不像台风可用电脑运算,因此难以判断是否与极端天气有关。他形容维港现水龙卷难得,“我搞气象都未见过。”他续道,水龙卷“几乎完全冇先兆”,见到时也未必知道它会走哪个方向,如恰巧遇上,应立刻找有瓦遮头地方避一避,或“揽住坚实东西”。

他又指,由于水龙卷过往统计数字太少,难以预测。他建议跟随世界各地,设地区风险地图,令市民有防范心态,因香港地形变化大,各区面对的天然灾害可完全不同。

+23

天文台:大气不稳定指数高、温度高有利形成

天文台署理高级科学主任蔡振强接受电台访问,初步分析当日一股偏东气流向西移动,而本港吹西至西北风,两者相汇下“捽起”;加上大气不稳定指数高、温度高等都是有利条件。他又提到,水龙卷一般在5至10月发生,过去20年平均每年收到一次报告,故不算罕见,但一般位置在赤𫚭角以西、长洲以南及西贡以东。他指天文台一直加强监察,其相控阵雷达网络有捕捉到今次水龙卷。

他提醒,水龙卷有一定危险性,市民如遇上应返回室内,船只亦应驶离,位处岸边的市民亦不应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