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要改革|运动员劲低薪 有才无财玩不起 政府须推动企业资助

撰文: 欧阳德浩
出版:更新:

香港运动员在近两届奥运会屡创佳绩,证明“香港运动员唔系垃圾”。惟目前困局是有为运动员遇上不为政府,因此体育政策要改革,才有望延续光辉,政府必须从“选才”及“觅财”作出改革。

香港运动员一直“五行欠水”,全职也只有月薪六七千元,要达到精英级才有较高待遇,一旦未能表现回落或有关项目被踢出奥运或亚运,资助即大减;而新兴运动即使屡获国际大奖,也难进入政府资助行列,运动员没有好家底就玩不起,有才无财白白浪费。

政府要分配资源,未能雨露均沾,但设定机制却是可为之举,如政策上列明有哪些级别比赛可以获得资助,如何进入资助行列,应有明确条文。给全职运动员合理薪酬,也是当务之急,而事实上各大企业目前十分着CSR(企业社会责任计划),政府主动出手推动企业资助运动员,并非不可行,资源困乏的跳绳总会就自己起码做到。

【体育要改革.下——揾财】

【体育要改革.上——选才】

+2

中学生每月自费$6000训练 兼耗过万元出赛

近年香港跳绳异军突起,成绩更是斐然,港队今年在日本举行的亚锦赛中,摘下26金34银58铜的佳绩,横扫118面奖牌,仅次于中国队位列第二名。不过,跳绳目前并不是体院的资助项目。

现年14岁的王巧儿是跳绳界的明日之星,她由7岁起学习跳绳,升中后更在校内创办跳绳学会,吸引逾30名同学加入。她牺牲休息时间,日以继夜刻苦训练,去年在美国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中,夺得30秒速度跳(16岁以下组别)的冠军。

但是奖牌的背后,除了付出汗水及时间外,更多是沉重的金钱负担。王巧儿每个月花约6,000元训练跳绳及打空翻,家人并要自费资助她到外国参赛,以去年美国赛事为例,仅报名费及机票已近3万元,还未计及随队教练及治疗等费用。

跳绳冠军冀争取更多机构资助︰继续畀人知香港跳绳系好劲

跳绳运动员兼教练张柏鸿过去夺奖无数,在2018年及2022年夺得世界跳绳锦标赛的男子个人冠军。他认同部份具潜质的学员,确实因无法负担比赛费用,失去冲出香港的机会。“系要有钱先可以参加比赛,之前训练运动员,其实系有条件入选,但见到个比赛费就话,好啦都系唔参加比赛喇。”

相对于等待获得政府资助,张柏鸿更期望跳绳可迈向产业化。他认为CSR(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为发展方向之一,目前跳绳界已获得赛马会及心脏专科学院支持,因此他目标争取更多机构的资助,让教练毋须身兼多职,可专心培养人才。“我哋只能够继续畀更加多人知道,香港跳绳系好劲嘅,系有机会冲击奖牌。”

+3

非精英全职运动员每月仅得$7130 接近最低工资水平

翻查体院2024/25年度的资料,若按精英训练资助的评核准则计算,最高级别的精英甲+运动员,即奥运或世锦赛奖牌得主,如张家朗、江旻憓及何诗蓓,每月最少可获44,500元。至于夺得乒乓球混双第四名的黄镇廷及杜凯琹,则属于精英甲级别,每月亦有32,730元,但相比甲+已减少约26%。

至于最低级别的非精英全职运动员,每月仅得7,130元。若以上班族每周工作6日、每日8小时计算,时薪确实不足最低工资的40元,虽然养活自己或可,却遑论养家活儿及供养父母。

港协暨奥委会义务秘书长杨祖赐,日前接受电视台访问指“严格嚟讲,佢哋无咩嘢要使钱,佢应该可以能够从容地做运动员”。运动员所获的资助是否足够,相信大众自有判断。

先奖牌后资助 运动员为维持现有资源许胜不许败

近年社会也逐渐传出质疑声音︰精英化是否去得太尽?先奖牌后资助,确实鼓励运动员力争上游,却抛弃不纳入顶尖赛事的体育项目,就如桌球若干年后重返亚运,具潜质的运动员或早已各奔前程,港队过去的优势从此尽失。

确实以国际参赛资格、排名及奖牌等,作为精英项目及运动员的评定标准,可客观分配资源,但运动员为了避免所属项目的资助大幅削减,他们在大赛中许胜不许败,例如港队体操代表石伟雄曾说︰“为体操要留在体院,要先攞牌,才可以留在精英项目。”

人才辈出桌球项目将降至B级 资助金额削减80%

香港传统强项的桌球,自1998年曼谷亚运会起,香港队连续4届均取得奖牌,合共夺得4金3银3铜的佳绩。除了傅家俊及吴安仪广为人知外,张家玮及郑宇乔亦在今年初的世锦赛赢得金牌。与跳绳总会尚未加入港协的情况不同,桌球未来将降至B级精英项目,资助金额大减80%,只因2010年至2030年内,桌球不符合最少参与3届奥运及亚运的条件,运动员只能个别申请审批资格。

翻查立法会文件,桌球在2024/25年度仍属于A级项目,获体院资助830万元,即42位桌球运动员,人均分配19.7万元。吴安仪在今年4月举行的2023年度杰出运动员颁奖礼中,开腔为队友发声︰“其实我哋桌球真系唔系使好多钱咋。”

桌球运动员难负担出赛费用 失资助后将另觅出路

现年26岁的美式桌球运动员卢浩琛,在2022年世界美式桌球大师赛中夺得亚军,目前正在德国参加比赛。他指桌球项目被踢出亚运会,运动员亦身不由己。他担心桌球项目降级,将影响训练及出外比赛,尤其是运动员离开体院后,需自行负担食宿及训练等费用,再难以维持全职的身份,或要考虑另觅出路。

若桌球运动员欲维持竞争力,备战2030年的亚运会,便要继续参加欧美及亚洲各地的比赛。卢浩琛粗略计算,连同报名费、机票及食宿等支出,每次到欧美出赛动辄花上3万元;亚洲国家亦要1万多元,全年合计约30至40万元。

资助额难维生恐青黄不接︰难听啲讲最低工资都唔够

因此除非运动员的家底丰厚,或是世界排名前列,能够赚取比赛奖金,或得到商业机构的赞助,否则难以负担沉重的开支。卢浩琛透露,部份队友已考虑放弃桌球,“我明白块饼得咁大,未必咁多个人都分到。但冇一份工有四五万蚊,又可以畀你请咁多假出国比赛,喺香港呢个情况系冇可能发生。”

卢浩琛相信部份有潜质的新人望而却步,家长亦不再支持子女接受训练。他忧虑香港桌球在2030年亚运会,将面临青黄不接,难再冲击奖牌,加上体院设有遴选机制,意味桌球重返精英A级之日遥遥无期。“大家都好清楚,年薪净袋8万蚊,难听啲讲最低工资都唔够。”

外国运动员“卖肉”赚补贴 香港一篮子问题未解决

运动员收入不高、但培训及出赛费用开支大,并非香港独有,有外国运动员要社交平台OnlyFans靠“卖肉”分享裸露相片,赚取粉丝赞助抵销日常开销。香港不应回头与外国“斗差”,反而应该继续往前看,因此如何更有效分配资源,协助体育项目促进产业化,鼓励机构资助体育项目发展等,为接下来有待处理的问题。例如未来重返亚运会的桌球项目能否酌情处理?跳绳总会可否获准加入港协暨奥委会“正名”,避免其自生自灭?否则运动员沦为富裕家庭的专利,基层民众望而却步,只会埋没将来可夺得奖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