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食肆数目增三千间 餐饮业靠节能炉具逆境求胜
本港经济疲弱,加上北上消费热潮影响,本地饮食业面临挑战,但业界人士分析指,目前本港食肆牌照数目,比疫情前不减反增,多了三千五百个不同类型的食店,反映了本地饮食业生态转变,但市民的选择增加。分析又指,饮食业毛利率只有低位百分点,而人手、租金、食材等成本的下调幅度有限,倘若可以在能源成本上节省,则可以逆境求胜。
阿威在元朗过渡性房屋—博爱江夏围村经营食店,一年多前,阿威得知该村有店舖招标,本想开设文青café,但评估过环境顾客消费力后,决定开两𩠌饭餐厅。开业至今一年,已成为不少村民的饭堂,阿威与村民也渐渐熟络,“有位独居婆婆每天都来吃饭,她说子女移民了,来餐厅可以和我聊天,日子也过得有趣些。”村内的小朋友踢完球,阿威会让他们进餐厅休息喝水,充满人情味。
阿威坦言开业初期压力很大,装修、租金、用具、食材等通通都需要钱,幸好煤气公司对创业者提供了支援,“煤气公司赞助我们炉具,包括炒炉、蒸炉、扒炉、炸炉及热水炉等,并提供专业知识协助我们挑选最合适及高效能的炉具,炉具有甚么问题,也会协助维修。而且新开业收取的按金较低,让我节省了3-5%的开业成本,现金流可以松动一些。”阿威续谓,虽然餐厅也受港人北上消费影响,假期生意比平日少三成,但相信薄利多销加上村民的支持,有信心三年内回本。
根据政府统计署数字,截至2023年底,食物业牌照数目达16,356个,较2019年疫情前多3,519个(见表),增长以食物制造厂和普通食肆两类牌照为主。海港饮食集团(香港)行政总监文德全分析指,小店或者外卖店增加,反映了香港市场变化;而内地食肆来港开店,亦让市民选择多了。
文德全表示,近月食肆结业个案有所增加,但仍属于正常市场生态。“其实疫后复常及经济环境改变,目前饮食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提高食物品质,才能在市场上持续经营。”为了以品质留住客人,其公司特别著重炉具对菜式出品的影响,“煤气蒸炉、蒸柜的效能及稳定性高,食物蒸煮较少受炉具效能下跌影响而出现出品参差的情况,且维修相对较少和气价比较稳定。去年我们有分店转用煤气蒸炉、蒸柜,节省了约一成的燃料费用。”
文指出,人工、食材成本各占营业额约三成多及四成,这些成本不容易下调,却可在能源费用下工夫。使用节能炉具可以“悭得一蚊就一蚊”。他补充,“煤气公司近年赞助的炉具品种有更高节能效果,未来如开新店也会考虑使用煤气炉具。”
煤气公司与餐饮业息息相关,为业界提供不同支援措施,包括每年提供五千万元赞助为中小企升级节能及环保设备,减轻成本及减少碳排放,一同逆境求胜。
(资料及相片由客户提供)